龙岩市第一医院

医院介绍 Hospital about us

基本资料

医院等级:三级甲等

医院类型:综合医院

医院性质:公立

医院医保:

特色科室:心血管内科、妇产科

预约挂号
医院介绍

龙岩市第一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是龙岩市唯一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也是福建医科大学非直属医院,以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多学科综合优势强而为闽粤赣边社会公众所赞誉。2017年,医院荣获全国卫生计生先进集体、全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优质服务示范医院、国家级母婴友好医院、福建省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在艾力彼2017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中,跻身地市级医院百强名单,位居第96位。同时医院的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神经外科、医学影像科被省卫生计生委评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医院创建于1919年,其前身为美国教会爱华医院,历经近百年,取得长足发展。目前,医院占地面积10.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3万平方米(包含目前在建的龙岩市第一医院东院)。在职职工2084人,其中医生624名(正高55人,副高93人,中级190人),护理人员1085人,医技人员192名,博士硕士共195名。编制床位1645张,实际开放床位数1800余张。全院共设有36个临床科室及13个医技科室。医院坚持“救人为本,运营为道”的办院理念,大力倡导“精医厚德、诚信仁爱”的医院精神,医疗、教学、科研各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医院不断加强专科能力建设,在继心脑血管疾病诊治学科群、肿瘤综合诊疗学科群之外,又增加消化道疾病诊治学科群作为医院学科发展的主要目标,打造第三大学科群,医院核心竞争力日趋增强。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医院引进数十台国际先进的大型医疗仪器设备,目前拥有近4亿元设备,拥有PET-CT、国际最新医科达直线加速器、飞利浦3.0T及GE1.5T核磁共振、美国GE64排、宝石能谱CT、飞利浦BrillianceICT,飞利浦数字血管减影机(DSA)等一大批进口高精尖设备。为了开展更加复杂及更微创的手术,医院正在申请购买世界上最先进的外科手术机器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流光溯忆,百年恒远。创业近百年的龙岩市第一医院,传承着历久弥新的医院文化,蕴含着希望和憧憬。时序更替,留下了一院人奋力前行的足迹;回望来路,既有开拓进取、继承创新的砥砺奋进,更有全院职工为“打造闽粤赣边区域领先的医疗中心”这一目标而聚力前行!

医院动态

更多 >

耳显微外科微创技术---耳疾患者的“希望之术”

2014年7月,龙岩市第一医院耳鼻喉科赖志刚医生成功为一名右耳反复流脓伴听力下降20余年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做了乳突改良根治+听骨链重建+鼓室成型术手术,达到清除病灶和提高听力一次完成的手术效果,患者已恢复正常听力,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至目前为止,耳鼻喉科已经成功开展十几例耳显微外科微创手术。 耳科手术是公认的耳鼻咽喉科手术的制高点,耳部解剖复杂,手术风险大,对医院和医生的要求很高。之前由于设备、技术限制,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多施行乳突根治术,可通畅引流病灶,但无法完成听骨链重建及鼓室成型术,患者术后听力无法提高,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耳鼻喉科细分专业学科,组织人员外出学习交流,并购进德国宾格手术显微镜及瑞士彼岸耳科磨钻、耳显微手术器械、听骨链假体等设备,全科各医疗组逐步开展耳显微外科微创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显微镜下准确精细的操作,围手术期悉心周到的治疗,使广大耳疾患者得到了预期的手术效果,不少患者分期进行了双耳的手术。耳显微外科微创技术的开展为广大耳疾患者带来了福音,也标志着我院耳鼻喉科开创了闽西耳显微外科技术领域之先河。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长时间便秘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马晓斌
回答: 长时间便秘可能引发痔疮、肛裂、肠道功能紊乱等问题,严重时可能增加结直肠病变风险。便秘通常与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肠道菌群失衡、药物副作用或器质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1、痔疮 粪便长期滞留导致直肠静脉丛充血扩张,可能形成内痔或外痔。痔疮发作时伴随肛门疼痛、便血及坠胀感,可通过温水坐浴缓解症状,必要时需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药物,严重者需行痔切除术。 2、肛裂 干硬粪便排出时易造成肛管皮肤撕裂,形成慢性溃疡灶。典型表现为排便时刀割样疼痛和鲜红色血便,急性期可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配合硝酸甘油软膏促进愈合,反复发作需行肛裂切除术。 3、肠道功能紊乱 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可能提示肠易激综合征,与内脏高敏感性相关。患者常有腹胀、肠鸣音亢进,可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菌群,匹维溴铵片改善痉挛,同时需避免进食产气食物。 4、粪便嵌塞 顽固性便秘可能导致直肠内形成坚硬粪块,引发腹胀、恶心等肠梗阻症状。需采用开塞露灌肠或手法清除,预防措施包括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必要时口服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粪便。 5、结直肠病变风险 慢性便秘者结直肠息肉发生率较高,长期炎症刺激可能增加恶变概率。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发现腺瘤性息肉需及时行内镜下切除,日常应控制红肉及加工食品摄入。 改善便秘需建立规律排便习惯,每日摄入25克以上膳食纤维,推荐食用西蓝花、燕麦等富含纤维的食物,配合腹部按摩和适度运动。若调整生活方式无效,或伴随体重下降、血便等报警症状,应及时就诊消化内科排查器质性疾病,避免自行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 马晓斌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