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中医药文化圈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吃粽子,熏艾叶,佩香囊,挂艾草,喝雄黄酒,赛龙舟等。
两千多年来,源远流长的端午节一直是我国一个全民的采集药草、避瘟驱毒、防疫祛病,全民健身,祈求健康的民俗大节日。我们在继承端午节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传统时,更要关注端午节节俗中所蕴含的中医药文化,让古朴实用的中医文化内涵融入现代生活。
中医文化
端午节习俗与中医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从中医角度来看,这些沿袭千百年的传统,暗藏了很多的中医养生文化。
挂菖蒲。菖蒲作为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可开窍醒神。同时,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称之为“水剑”,寓意其可“斩千邪”。正因为这两个原因,人们过端午节时,常在门前悬挂菖蒲。不仅如此,菖蒲药用价值也很大。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李晓君介绍,从中医角度看,菖蒲性温味辛,主入心、胃二经,既能除痰利心窍,又能化湿以和中。不少中医方剂如萆薢分清饮、连朴饮、菖蒲郁金汤等都以菖蒲作为主要配方,可治疗头晕、健忘、失眠,并可开胃理气及健脾利湿等。菖蒲虽适用于大部分人群,但根据个人体质差异,好咨询医生后辨证服用。
熏艾叶。艾草,作为中医常用到的中草药,性温,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等功效。同时,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净化空气。
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为了清香、驱虫、避瘟,香袋中常会填充一些具有“芳香辟秽”功能的中药,如丁香、白芷、藿香、紫苏、薄荷等。它们都含较强的挥发性物质,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舒筋顺气。
饮药酒。提到端午节饮酒,给人印象深的非“雄黄酒”莫属。但两位专家提醒,雄黄属有毒类中药,会对肝脏造成损伤,一般不建议直接饮用。可用黄酒和五加酒代替。中医认为,黄酒属温性,生饮可治疗天热引起的厌食、烦躁等;热饮可缓解风湿性关节炎、腰酸背痛及手足麻木等。五加即五加皮,味辛、苦,性温。辛能散风,苦能燥湿,温能祛寒。将其切丝,与白酒一起盛入容器浸泡10天左右即可饮用。尤其是地处潮湿区域的人,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
端午的粽子
粽子也是属于药膳的一种。包粽子的苇叶及荷叶均是清热解暑的良药,而糯米也具有益气生津、清热的药效。端午节后,便进入了炎热的夏季,人们会有上火、中暑现象发生,而此时常吃粽子,是药食同源的解暑良“药”。
目前各色粽子馅心繁多,枣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栗子具有补气健脾、益肾的功效。虽然粽子美味可口,但由于糯米性温,质粘滞,不易消化,所以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食用。阴虚内热,胃酸多,消化不良的人就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