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泌尿系感染(ruinarytractinfection)尿感是由细菌直接侵入尿路引起的炎症。由于定位困难,感染可累及上下泌尿道,统称为尿感。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前者发病急,症状典型易诊断。慢性和反复感染会导致肾损伤。
儿童尿感的临床表现
1、急性尿路感染
急性尿路感染是指6个月内的病程。症状因年龄和感染部位而异。老年儿童与成人相似。年龄越小,全身症状越明显,局部排尿刺激症状越容易被忽视。
(1)新生儿期:多由血行感染引起。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主要是发热、牛奶不良、苍白、呕吐、腹泻、腹胀等全身症状。大多数儿童生长发育停滞,体重生长缓慢。有些病儿可以抽风、嗜睡,有时还会出现黄疸。然而,一般来说,局部排尿症状并不明显,所以我们应该提高对这种疾病的警惕,并尽快进行常规尿检、尿液、血液培养和明确诊断。
(2)婴儿期:仍以发热、轻咳、反复腹泻等全身症状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尿频、尿急、尿痛等排尿症状逐渐明显。排尿时哭,尿频或顽固性尿布疹应考虑这种疾病。偶尔会出现黄疸。
(3)儿童期:下尿路感染多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有时可出现终末血尿和遗尿,但全身症状不明显。但上尿路感染时全身症状较为明显,表现为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腰痛、肾区扣痛。同时可伴有排尿刺激症状。有些病人可能有血尿,但蛋白尿和水肿并不明显。肾功能一般不受影响。其它因素,如治疗不或反复发作或尿路梗阻、畸形等,可转为慢性。
2、慢性尿路感染
慢性尿路感染是指病程超过6个月、病情延迟的患者。从无明显症状到肾功能衰竭(首先,浓缩功能受损),症状严重程度不同。反复发作可表现为间歇性发热、腰酸、乏力、消瘦、进行性贫血等。局部尿路刺激症状可无或间歇性出现。脓尿和细胞尿可有或不明显。b型超声波检查或静脉肾盂造影可见肾瘢痕。若能早期矫正,可减少肾损伤。
儿童尿感的原因
(1)生理特征:由于婴儿使用尿布,尿道口经常被粪便污染,局部防御能力差,容易引起向上感染。婴儿抗菌能力差,易患菌血症,可导致向下感染。
(2)先天性畸形和尿路梗阻:前者比肾盂输尿管狭窄、肾盂积水、后尿道瓣膜、多囊肾等成年人更常见。此外,它还可由神经膀胱、结石、肿瘤等引起。
(3)膀胱输尿管尿液回流(以下简称尿液回流):婴儿期很常见。国外介绍了35%的10岁以下泌尿系感染儿童。~60%的尿液回流。正常情况下,一段输尿管在膀胱壁内行走。当膀胱充满尿液并排尿时,膀胱壁会压迫导管关闭,导致尿液无法回流。
在婴儿期,由于膀胱壁输尿管短,许多儿童在排尿时没有完全关闭,导致返回。细菌随着反流的增加而引起感染。尿液回流的危害在于反流性肾病和肾疤痕的形成,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与肾疤痕成正比。轻度回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但重度回流通常需要手术矫正。因此,明确诊断和指导泌尿系统感染儿童是否有回流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尿感的日常护理
在护理泌尿道感染儿童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对症护理:
泌尿道感染的婴儿通常发高烧,可以使用物理冷却(冷敷前额、温水浴或酒精浴)或药物冷却。鼓励儿童多喝水或其他喜欢的饮料,增加尿量,有利于冲洗尿道,不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促进细菌毒素和炎症分泌物的排出。经常更换尿布,保持会阴清洁干燥,尿布需要用沸水清洗或煮沸消毒。
2、根据疗程观察药物:
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抗菌药物,注意药物的。口服抗菌药物的儿童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饭后服药可减少胃肠道。如果仍然明显,他们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减少或更换其他药物。一般而言,服药后尿痛、尿急等症状会迅速消失,尿检会逐渐正常。此时,重要的是继续按照医生的建议服药。儿童不得擅自停止服药,以免反复发作,导致慢性泌尿道感染。
3、预防尿道感染:
小心孩子不要穿开裆裤,宝宝经常换尿布,便后要清洁臀部,保持清洁。女孩应该从前到后擦洗外阴。男孩应该把包皮堆起来洗。龟头发红时,可涂抗生素软膏。若包皮被尿垢粘住,应分离到儿童外科门诊,以减少对尿道口的刺激,避免下行性泌尿道感染。积极治疗腹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败血症等疾病,避免细菌通过血液循环侵入泌尿道引起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