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肿瘤化疗科 (共8位医生)

科室简介

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的前身是放射病科(原103教研组-放射医学临床教研组),成立于1960年8月,她是当时北京医学院新成立的第一专业(放射医学专业)的临床部分。基础部分(101)设在医学院基础部,卫生部分(102)设在卫生系。该专业当时为保密专业,103建制在北医三院,成立后历经组织上的调整,于1986年改名为放射病科。
在我国核电事业日益发展的情况下,结合三院的具体情况,结合肿瘤化疗开辟了另一临床专业工作。1993年5月经上级批准,正式成立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含研究室),并由职业病研究中心独立出来,成为三院独立的临床科室。
为了学科的发展和病人的需要,为加强协作,三院决定肿瘤化疗放射病科和放疗科共同组成肿瘤治疗中心,于2001年4月正式成立。
为防范核恐怖事件的发生,2003年北京市卫生局确定北医三院为市辐射损伤医疗救治基地。2005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于2006年10月北医三院成立了国家核辐射损伤医疗救治基地临床部。
自2001年肿瘤治疗中心成立以来,随着床位的增加,科室队伍不断壮大,同时科室也注重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化疗科的医护人员增加到33名,其中研究员1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2人,主管技师1人,助理研究员1人,技术员2人,护士14人。取得博士学位5人;取得硕士学位6人,在读研究生3人。显而易见,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已经形成了一支年轻的、富有活力的干部队伍。
放射病方面工作:主要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体检、急慢性放射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及核与辐射事故急救中心及基地建设。2007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第一家具有放射性工作人员体检资质的单位,近几年体检量逐年增加,平均每年6000人次左右。
肿瘤化疗方面工作:肿瘤化疗专业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及学习,医护人员的理论及实际水平、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收治的肿瘤患者较开始增加了5倍以上。于2001年被批准为肿瘤专业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放射病与肿瘤化疗的结合促进了学科发展,临床和科研工作都得到了社会和同行的认可。
肿瘤化疗专业现分为三个小组,即消化道肿瘤组、乳腺癌组、肺癌组,与放疗科、消化内科、普通外科、介入血管外科、放射科、核医学科、病理科紧密合作,已形成了治疗各种实体瘤的一套完整的规范程序,完成并总结了十项临床研究,在大肠癌肝转移的预防及治疗、乳腺癌的内科治疗、肺癌的姑息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门诊量逐年递增,2013年全年门诊量达到27273,出院人数逐年增加、床位使用率100%、平均住院日也在逐年缩短2013年达到8.7天。
教学工作
承担医疗系、卫生系本科生讲课以及清华有关专业本科生急慢性放射病讲课;多次参办核及辐射事故医学应急救治培训班,2010年为北京市举办放射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培训班,2013年8月主办北京市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体检规范培训班。
2005年开始承担药学院本科生肿瘤学总论及实习课程;2007-2011年共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三次,第一次全国消化系统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培训班(国家继续教育项目)。2010年及2011年举办了两次乳腺癌分子病理和综合治疗进展学习班(国家继续教育项目)。
研究生培养:自70年代后期与职业病科和102分别共同申请成立了职业病和放射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培养了放射医学硕士研究生共12人,肿瘤专业成立后共培养肿瘤学硕士研究生15人,与其他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生4人。
科学研究
80年代以后研究室以造血系统损伤与修复(特别是造血干细胞及脐带血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生物剂量方法探讨、肿瘤标记物的筛选和某些肿瘤病种发病机制的研究(如乳腺癌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全科共发表论文230余篇,主编、主译和参编、参译的著作共15部。曾承担过国家七五攻关的部分课题;从自然科学基金会、卫生部、北京市、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北医三院不同层面的有关科研课题,获得了一定的基金资助。近5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部级基金4项,行业基金子项目一项,院内种子基金6项,院内联合基金3项。
现在,肿瘤化疗科已步入中年,回顾他们走过的路,值得骄傲,也值得深思,今后还有更长的道路要走,展望未来,充满信心,他们会团结一致,在这撒满阳光的路上共创二十一世纪新的辉煌。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召开2014年教学工作会暨教师节表彰会

9月11日下午,在第30个教师节之际,我院召开2014教学工作会暨教师节表彰大会。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宪,我院院长乔杰,副院长刘晓光、高炜,纪委书记刘东明等出席,医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学管理委员会委员、招生工作组专家、医院教学评估专家、各科室教学主任、教学秘书、班主任、教育处工作人员、获表彰的教师等共1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教育处处长曾辉主持。 乔杰院长首先致辞。乔院长代表医院党政领导祝医院所有教师节日快乐,并对教师们为医院人才培养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乔院长从今年北医迎新会谈到了到自己刚入医学院时的情景,联想到自己学习工作中老师的培养和教育。她说朴实的行为承载着“厚道”的精神,从学生成长为教师,我们要继续传承。她通过运动医学科杨渝平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第一名,集体和个人付出与收获为例,指出北医三院精神正是融化在类似的一件件事情中。同时,乔院长也强调了住院医师基地培养的重要性,并强调教学是医院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正是有大家的无私奉献,三院才取得今天的好成绩。 随后,进行了教师节表彰及颁奖典礼。高炜副院长宣读了各类获表彰人员名单,与会领导和专家为获奖集体和教师颁奖。 接着,毛节明教授作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问题及建议”的报告,获得“2014年度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学团队奖”的骨科副主任宋纯理作了“培养优秀人才 建设一流学科”报告。毛节明教授通过分析北京市住院医师培训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指出在住院医师培养方面,老师要带好作风,认真负责,以身作则,注意细节;抓好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抓好各级查房同,使学生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要关心住院医师的成长。宋纯理介绍了骨科在医师培养中的经验和做法。 王宪副主任作总结发言。她肯定了此次颁奖、邀请老专家分析问题、优秀科室介绍经验相结合的会议形式,肯定了我院在教学工作中踏实的作风及取得的成绩。她说,医疗、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北医三院多年来重视质量监督,重视转科学生的细节教育,难能可贵,相信这些做法会给北医的教育和三院发展带来很好的效果。王宪还就北医五年教改及北大教学政策进行了简要说明。最后她代表医学部领导感谢我院老师发扬北医“严谨、求实、厚道”的传统,把学生们培养成优秀的医疗人才。 附:北医三院2014年教师节表彰院内获奖名单 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3年度教学优秀科室 一等奖:心血管内科 二等奖:运动医学研究所、普通外科、骨科 三等奖:放射科、消化科、妇产科、麻醉科、呼吸科 二、北医三院2014年度青年教师授课比赛 一等奖:盖晓燕(呼吸内科) 二等奖:杜兰芳(急诊科)、张娟(儿科) 三等奖:胡凯(血液内科)、吴奉梁(骨科)、李磊(普通外科)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巨细胞病毒肺炎的症状有哪些
马晓斌
回答: 巨细胞病毒肺炎的症状主要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乏力、肝脾肿大等。巨细胞病毒肺炎是由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1、发热 发热是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常见症状,体温可能超过38摄氏度,持续时间较长。发热通常伴随寒战和全身不适,使用退热药物效果可能不明显。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能出现持续高热,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抗病毒治疗。 2、干咳 干咳是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典型表现,咳嗽通常无痰或仅有少量白色粘液痰。咳嗽可能逐渐加重,尤其在夜间或平卧时更为明显。严重时可出现胸痛或胸闷感,影响正常呼吸功能。 3、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多出现在疾病进展期,表现为活动后气促或静息时呼吸费力。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双肺弥漫性间质性改变。严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需要氧疗支持。 4、乏力 乏力症状较为突出,患者常感到极度疲倦和体力下降。这与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和缺氧有关。乏力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即使其他症状缓解后仍可能存在。 5、肝脾肿大 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表现为右上腹或左上腹不适。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这种情况提示可能存在全身性巨细胞病毒感染,需要全面评估和治疗。 巨细胞病毒肺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以防继发感染。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定期复查,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注射液、缬更昔洛韦片等进行预防或治疗。出现持续发热、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马晓斌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