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医院

骨外科 (共10位医生)

科室简介

骨科病房现有床位68张,医务人员26人。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7名,医师6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6名。分三个专业组:创伤关节、脊柱和手外血管,年收治病人近千人,手术600多台。

创伤救治方面,采用DHS、DCS、PFN、LISS、交锁式髓内钉、锁定接骨板、解剖型接骨板、重建接骨板及外固定架等技术,逐步与国内先进水平接轨;独立完成全、半髋置换,与北大三院合作完成全膝关节置换等手术;独立完成颈椎后路单开门、胸腰段锥体骨折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与北大三院合作完成颈椎前后路及腰椎管狭窄后路等复杂脊柱手术;手外、血管等专业迅速发展填补了医院的专业空白。烧伤、骨关节感染、骨肿瘤等专业也稳步前进。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3+2基层合理用药”集体备课在我院举行

9月3日下午,“ 3+2基层合理用药”集体备课在我院举行。八所教学医院的《基层合理用药》教研室负责人和授课教师共24人开展了集体备课。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贾建国院长、郭爱民书记聆听了整个备课过程。备课由我院药剂科副主任纪永军主持。 副院长康林首先介绍了《基层合理用药》课程的筹备情况。课程内容已初步拟定完成,课程共分为8讲,共计15个学时。随后,两位主讲老师分别介绍了本单位负责备课的内容和讲课思路,贾建国和郭爱民进行了细致的点评。 贾建国提出《基层合理用药》是一门重要课程,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首先要针对培养对象来落实教学大纲,授课内容要仅仅围绕“全科”,“基层”两个关键点,要将所授知识实际应用到基层。教师授课内容要将药品分类,多举实际案例,做到常用药快速诊断、识别其产生的不良反应。对于在基层常遇见的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要有应急措施和规范的处理流程。 郭爱民指出,讲师要注意备课方式,传授教学经验,而不是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来备课。首先授课内容要有创新,有拓展,能充分调动学员听课的积极性,其次授课内容要有逻辑,有层次,突出重点、难点内容,严格把握讲课时间,合理分配学时。 最后,康林总结发言,他认为《基层合理用药》的课程设计还需修改,各个教学医院的老师们要尽快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规范书写教学教案,并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继续开阔思路,为提高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摸索出新的教学模式。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脑梗塞溶栓后的观察要点
邵自强
回答: 脑梗塞溶栓后需重点观察神经功能变化、出血倾向、生命体征、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塞的关键干预手段,但存在颅内出血等风险,需通过系统监测评估疗效与安全性。 溶栓后24小时内应每15-30分钟评估一次神经功能,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监测意识水平、肢体肌力及语言功能。突发头痛加剧或新发神经缺损提示颅内出血,需立即行头颅CT检查。血压需维持在收缩压180mmHg以下,舒张压105mmHg以下,过高易诱发脑出血,过低可能加重脑缺血。皮肤黏膜瘀斑、穿刺部位渗血或消化道出血提示纤溶系统过度激活,需检测纤维蛋白原水平。再灌注损伤可表现为意识障碍加重或癫痫发作,需监测脑水肿情况。 溶栓后48小时需持续心电监护,房颤患者重点观察有无新发栓塞。吞咽功能评估可预防吸入性肺炎,床旁饮水试验阳性者需鼻饲饮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需观察肢体肿胀及皮温变化,必要时行血管超声检查。血糖波动可影响脑细胞代谢,应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10mmol/L。血管再闭塞可表现为症状反复,需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血流情况。 脑梗塞溶栓后应保持卧床休息24小时,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增加颅内压。饮食宜选择低盐低脂流质食物,吞咽障碍者需经鼻饲管缓慢喂食。康复训练应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开始,从被动关节活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头颅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家属需学会识别嗜睡、呕吐等预警症状,出现异常立即联系医疗团队。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