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共21位医生)

科室简介
消化科于1977年正式成立,1978年成为山西省首批硕士学位授予专业,1980年成立消化病实验室,1998年被评为山西省卫生厅的重点学科,2003年成为内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5年来,在前任科主任徐大毅教授、闫柱以及李亮成教授的影响下,消化科具有良好的科风。在现任主任霍丽娟教授的领导下,我科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医、教、研一体化,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以医疗为中心,带动教学、科研稳步发展。
  消化科设有病房、消化内镜室、病房内镜室、消化中心实验室及门诊。病房现有床位36张,在职医师16人,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博士占在职医师人数的近50%,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5人;护士8人,聘用护士15人,实验技术人员4人。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共培养硕士研究生79人。病房始终坚持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每周一次副高以上人员参加的疑难病例查房,年出院病人近千人,门诊就诊人数近3万人。
  消化科实行病房与胃镜室统一管理,使得病人能够得到及时的内镜治疗,而且大大减降低了内镜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消化科内镜室拥有电子内镜主机7台,胃镜16条,肠镜10条(其中包括鼻胃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胶囊内镜以及超声内镜)和彩色图文报告。内镜室除常规胃肠镜检查外,还可开展:胃肠息肉的内镜下切除、ERCP及ERCP下的各种治疗、EMR、食管静脉曲张的硬化与套扎术等。年均检查及治疗1万余人次。
  消化科中心实验室设有专业技师3人,可用放免法检测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肝纤维化指标、胃泌素等,还可开展胃肠动力、14C呼气试验、24h食管pH测定等检查项目。2010年末我科筹建了消化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室并购置了酶标仪,为消化科医师及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
  消化科2000~2010年共申请省级课题20项,院基金课题16项,申请经费85.2万元,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170篇(所附材料为近五年国家级文章),其中国际论文5篇,SCI收录4篇,国家级论文80篇(中华级30篇),省级87篇。主编《消化道易误诊及疑难病症》1部,培养硕士研究生79人,其中在读研究生32人。
  消化科在学会方面,三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委员及中华医学会山西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分别由我院消化科的徐大毅教授、李亮成教授及霍丽娟教授担任。1993年曾主办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1次、并多次主办华北消化病学会议以及山西省消化疾病年会。2010年11月首届成立了中国消化医师协会山西消化分会,我院消化科霍丽娟教授当选会长。医学会与医师协会的互相合作,可以在维护消化医师合法权益的同时,更好地开展学术交流。
  消化科研究方向:1:肝纤维化、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药物治疗及其作用机制(本课题组成员包括:霍丽娟、申凤俊、黄会芳、田玲琳)。以霍丽娟教授为负责人的课题组成员多年来致力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已通过基础研究和小样本的临床观察证实:缬沙坦可减轻肝纤维化,安全有效的降低门脉压力,并已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承担的课题“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及大鼠结肠粘膜超微结构观察”2003年曾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申凤俊教授师从我国著名的肝纤维化研究领域专家王宝恩,在博士期间发表多篇关于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中华及国家级论文,承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肝纤维化的体内外研究”课题2005年经省科技厅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2006年以来共发表科研论文26篇(中华级和国家级10篇,省级论文略)。申请省级科研项目3项:1、缬沙坦、心得安及两者联合用药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实验研究,省科技攻关项目,第一承担人:霍丽娟;2、实验性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的变化,省科技攻关项目,第一承担人:申凤俊;3、缬沙坦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省科技攻关项目,第一承担人:霍丽娟;科研成果:霍丽娟教授承担课题“缬沙坦、普萘洛尔以及两者联合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实验和临床研究”2009年经省科技厅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
  消化科研究方向: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本课题组成员包括:刘近春、殷云勤、党小红、李建红。)。简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目前普通成人和儿童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逐渐增加,关于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也成为热点。此研究方向负责人刘近春教授和课题组成员已完成省攻关课题“甘氨酸治疗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和“甘氨酸对脂肪肝肝组织环氧合酶-2表达的影响”的前期研究,并将甘氨酸应用于临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目前承担省科技攻关项目“甘氨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TREM-1,TREM-2表达的影响”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的系列研究。2006年以来共发表国家级以上科研论文6篇。申请相关省级科研项目2项:1、IETM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中的作用的研究,省科技攻关项目,第一承担人:刘近春;2、甘氨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TREM-1,TREM-2表达的影响,省科技攻关项目,第一承担人:刘近春。科研成果:刘近春承担科研项目“IETM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中的作用的研究”2009年经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于2010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消化科研究方向:3:功能性胃肠病的药物治疗及其机制(本课题组成员:许翠萍、李晓丽、郭俊芝、赵和平)。简介: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近年来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50%以上的消化科门诊患者为功能性胃肠病。枳术宽中胶囊是目前国内首创的纯中药胃肠动力药,它是在我科著名消化专家徐大毅教授主持下,经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及研究,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提纯植物有效成份制作而成,2002年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为国家中药三类新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至今仍用于临床上治疗功能性胃肠病。2006年以来发表国家级以上论文1篇。申请相关省级科研项目2项:1、抗抑郁治疗对不同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感觉功能的影响,省卫生厅科技攻关项目,项目负责人:李晓丽;2、RS67506和扎考必利的促肠道动力和致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省科技攻关项目,项目负责人:李晓丽。科研成果:许翠萍承担课题“枳术宽中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实验与临床研究”2010年经省科技厅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