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眼科 (共4位医生)

科室简介
眼科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科室,近年发展迅速,诊治各种眼科常见病,如:眼外伤,结膜炎,角膜炎,葡萄膜炎,青光眼,白内障等眼前节疾患及视网膜血管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疾患。门诊还没有验光,配镜项目。
  科室配备:眼科A/B超声诊断仪,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机,全自动非接触眼压计,裂隙灯,眼底镜,视野计等先进设备,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常见眼科病的诊疗:
  1、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病。具有传染性。常有眼红、异物感、烧灼感、痒、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治疗以局部给药为主,必要时全身用药。应针对病因,选用抗生素或抗病毒眼药水,急性期频繁点眼,每1~2小时一次,病情好转后可减少滴眼次数。每晚睡前涂眼膏。严重的结膜炎如淋球菌性结膜炎和衣原体性结膜炎,除了局部用要外还需全身使用抗生素。
  2、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凹陷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青光眼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有一定遗传趋向。
  急性发作期表现:剧烈头痛、眼痛、畏光、流泪、视力减退、可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慢性青光眼则症状不典型。所以如有类似以上症状,应及时到眼科就诊。
  治疗:首先要用药物降低眼压,常用的局部滴眼液有1%。毛果芸香碱眼药水,美开朗眼药水等。全身用药有乙酰唑胺250mg日3次口服。 20%甘露醇250ml静脉点滴。在眼压降低、炎症反应控制后,可考虑手术治疗。
  3、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糖尿病可引起眼的多种改变。但糖尿病相关性盲主要由糖尿病视网膜引起。如果病史在20年以上I型糖尿病99%,II型糖尿病60%以上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的表现为微动脉瘤、出血斑点、硬性渗出,棉绒斑、静脉串珠状、视网膜内微循环异常以及黄斑水肿。广泛缺血会引起视网膜或视盘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玻璃体积血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造成严重的视力障碍。治疗:严格控制血糖,对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进行广泛的视网膜病变应进行广泛的视网膜光凝或玻璃体手术,以挽救患者视力。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提高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获卓越潜质奖

4月14日,在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医院质量提升项目的结题报告会上,我院 “提高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项目荣获“卓越潜质奖”。 医院质量提升项目是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旨在协助医院相关管理人员掌握质量提升的工具和方法,并通过院内实际项目的操作获得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量化结果,推动医院持续不断的质量改进,从而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三中心医院、西安盛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南京儿童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广东中医医院等6家医院参与此项目,项目为期约2年(2012年8月——2014年6月),上海华山医院院长助理兼国际合作交流部主任林建华教授,曾担任JCI国际认证服务的首席医务官和副总裁David及Elsa教授任指导和培训专家。 项目分为启动、实施和结果报告阶段,三位专家通过培训、远程电话和网络会议、实地参访等形式对项目进行指导。我院制定项目名称为“提高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负责人为李强副院长,医务处、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护理部等部门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科牵头。 4月10日,David、Elsa和林建华教授到我院进行实地参访,李强副院长、阚志超主任、陈璐处长热情接待,并感谢专家们在两年来对医院质量提升项目的帮助及指导。李强首先对我院概况做了简短介绍,然后对该项目做了汇报。三位专家认真倾听,并展开激烈的讨论,对项目的诸多细节都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他们认为我院的医院质量提升项目是一期项目医院中做得最为细致,也比较完整地将所学质量管理工具及方法融会贯通的运用于项目中。随后,专家现场考察ICU,科主任徐磊和护士长李晓东就ICU建设与管理经验、人力资源配置、医院感染控制等方面与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通过开展此项目,我院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较前有很大提高,在以后的各项工作中,将管理工具的扩展应用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2岁孩子拉水便是什么原因
于淑霞
回答: 2岁孩子拉水便可能与饮食不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乳糖不耐受、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有关。水便通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如水,可能伴随腹痛、发热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1、饮食不当 2岁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摄入过量生冷食物、高糖饮料或变质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导致渗透性腹泻。症状多为突发性水样便,无显著发热。家长需暂停可疑食物,改为米汤、稀粥等易消化饮食,必要时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2、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感染是幼儿水样便的常见原因,粪便多呈蛋花汤样,可能伴随呕吐和低热。病毒性肠炎具有自限性,家长应注意补充水分,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口服补液盐Ⅲ等药物缓解症状。 3、细菌感染 沙门氏菌或大肠杆菌感染可引起黏液脓血便伴水样腹泻,常伴随高热和腹痛。需通过粪便培养确诊,家长应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药物,同时需密切监测脱水体征。 4、乳糖不耐受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可能导致水样便,常见于肠炎恢复期。粪便多带泡沫和酸臭味,进食乳制品后加重。家长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或遵医嘱补充乳糖酶胶囊,逐步恢复普通饮食。 5、肠道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功能低下可能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表现为迁延性水样腹泻。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布拉氏酵母菌散等益生菌制剂,配合饮食调整帮助菌群重建。 2岁幼儿持续水样便易引发脱水,家长需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和皮肤弹性。腹泻期间应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避免高糖饮品和油腻食物。注意餐具消毒与手部清洁,便后及时更换尿布。若出现嗜睡、眼窝凹陷或血便,需立即急诊处理。恢复期可逐步添加苹果泥、胡萝卜汤等低渣食物,帮助肠道功能修复。 于淑霞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