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中医科 (共7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中医科包括中医门诊和针灸门诊,现年门诊量逾七万人。采用先进的技术诊断,应用传统中医手段调理,在先进的诊疗技术平台上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我科现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2名。
  中医科在多位医生的努力下,凭借多年临床经验使之成为一个多学科发展的科室。现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开发新中医疗法,特别是通过对中医“法”的研究,使得在创立一系列疗法使之形成自身特点的同时开发出相应的中药制剂。
  全科多年来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90年代以来我科共申请科研课题3项,其中“中药胰活散对312例2型糖尿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分别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及天津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并申请国家专利;“中药胰活冲剂对2型糖尿病及微血管并发症临床及实验研究”经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并获科技成果奖;“胰活散治疗2型糖尿病处方量效关系的临床评价”为局级课题。荣获国家专利两项,分别为腹部及腰背部针灸灸器和不锈钢火罐罐驾。
  中医科诊疗疾病范围如下: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各种并发症。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高热。更年期综合征。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包括中风及其合并症、偏瘫、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头痛、老年性震颤麻痹、各类神经痛、失眠、抑郁症、焦虑症、面瘫、耳聋耳鸣。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消化系统溃疡、急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呃逆、胃肠神经官能症、结肠炎、习惯性便秘、胆囊炎、胆石症。
  泌尿系统疾病:包括各种尿路感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血尿、蛋白尿。
  妇科疾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卵巢囊肿、盆腔炎、附件炎、子宫肌瘤。
  外科疾病:包括丹毒、乳腺增生、乳腺炎(乳痈)、带状疱疹、淋巴结炎。
  针灸科为独立诊疗科室,运用中医辨证施治,采用针刺疗法、刺络疗法,配合艾灸,拔火罐,走罐,梅花针,耳穴贴压,治疗各种疾病,临床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信赖。
  针灸适应病种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包括中风及其合并症、偏瘫、截瘫、老年性震颤麻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头痛、各类神经痛、失眠、面瘫、面肌痉挛、周期性麻痹、耳聋耳鸣。
  循环、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雷诺氏病、过敏性鼻炎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尿失禁、尿潴留、男子不育、女子不孕。
  内分泌系统疾病:更年期综合征、肥胖症。
  骨关节病:颈腰椎脊柱关节病、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网球肘、关节炎、急性软组织扭伤。
  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产后缺乳。
  消化系统疾病:呃逆、胃下垂、腹胀、单纯性麻痹性肠梗阻。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暂无医生信息

医院动态

更多 >

“提高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获卓越潜质奖

4月14日,在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医院质量提升项目的结题报告会上,我院 “提高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项目荣获“卓越潜质奖”。 医院质量提升项目是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旨在协助医院相关管理人员掌握质量提升的工具和方法,并通过院内实际项目的操作获得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量化结果,推动医院持续不断的质量改进,从而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三中心医院、西安盛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南京儿童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广东中医医院等6家医院参与此项目,项目为期约2年(2012年8月——2014年6月),上海华山医院院长助理兼国际合作交流部主任林建华教授,曾担任JCI国际认证服务的首席医务官和副总裁David及Elsa教授任指导和培训专家。 项目分为启动、实施和结果报告阶段,三位专家通过培训、远程电话和网络会议、实地参访等形式对项目进行指导。我院制定项目名称为“提高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负责人为李强副院长,医务处、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护理部等部门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科牵头。 4月10日,David、Elsa和林建华教授到我院进行实地参访,李强副院长、阚志超主任、陈璐处长热情接待,并感谢专家们在两年来对医院质量提升项目的帮助及指导。李强首先对我院概况做了简短介绍,然后对该项目做了汇报。三位专家认真倾听,并展开激烈的讨论,对项目的诸多细节都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他们认为我院的医院质量提升项目是一期项目医院中做得最为细致,也比较完整地将所学质量管理工具及方法融会贯通的运用于项目中。随后,专家现场考察ICU,科主任徐磊和护士长李晓东就ICU建设与管理经验、人力资源配置、医院感染控制等方面与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通过开展此项目,我院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较前有很大提高,在以后的各项工作中,将管理工具的扩展应用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2岁孩子拉水便是什么原因
于淑霞
回答: 2岁孩子拉水便可能与饮食不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乳糖不耐受、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有关。水便通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如水,可能伴随腹痛、发热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1、饮食不当 2岁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摄入过量生冷食物、高糖饮料或变质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导致渗透性腹泻。症状多为突发性水样便,无显著发热。家长需暂停可疑食物,改为米汤、稀粥等易消化饮食,必要时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2、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感染是幼儿水样便的常见原因,粪便多呈蛋花汤样,可能伴随呕吐和低热。病毒性肠炎具有自限性,家长应注意补充水分,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口服补液盐Ⅲ等药物缓解症状。 3、细菌感染 沙门氏菌或大肠杆菌感染可引起黏液脓血便伴水样腹泻,常伴随高热和腹痛。需通过粪便培养确诊,家长应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药物,同时需密切监测脱水体征。 4、乳糖不耐受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可能导致水样便,常见于肠炎恢复期。粪便多带泡沫和酸臭味,进食乳制品后加重。家长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或遵医嘱补充乳糖酶胶囊,逐步恢复普通饮食。 5、肠道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功能低下可能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表现为迁延性水样腹泻。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布拉氏酵母菌散等益生菌制剂,配合饮食调整帮助菌群重建。 2岁幼儿持续水样便易引发脱水,家长需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和皮肤弹性。腹泻期间应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避免高糖饮品和油腻食物。注意餐具消毒与手部清洁,便后及时更换尿布。若出现嗜睡、眼窝凹陷或血便,需立即急诊处理。恢复期可逐步添加苹果泥、胡萝卜汤等低渣食物,帮助肠道功能修复。 于淑霞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