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共13位医生)

科室简介
内分泌科是以诊治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为技术特色的临床科室。内分泌疾病诊治范围包括:垂体疾病(垂体瘤、肢端肥大症、高泌乳素血症、垂体功能减退症、尿崩症)、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瘤等)、甲状旁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兴氏综合征、嗜铬细胞瘤、阿狄森氏病等)、胰岛疾病(糖尿病、胰岛素瘤、低血糖症等)、肥胖症、骨质疏松症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内分泌科在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低血糖昏迷、肾上腺危象、甲亢危象及垂体危象等危急重症的诊断及抢救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抢救成功率在98%以上。在糖尿病教育、强化治疗及并发症的综合防治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内分泌科目前针对糖尿病的诊疗,引进了美敦力MiniMed胰岛素泵,为糖尿病并发心脑肺疾病、急慢性感染、消化系统疾病、发热、DKA、高渗昏迷及其他急性并发症、择期手术或应激状态时的血糖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糖尿病神经传导速度检测仪,为糖尿病慢性神经病变的检测提供了有效检查方法,及时发现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进展情况,使其并发症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内分泌科另设有“糖尿病教育防治中心”,中心通过各种方式对糖尿病患者及家属进行全方位教育,具有完善的教育体系、诊断体系和各种疗效显著的治疗体系,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内分泌科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医风赢信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良好的医德医风,以精湛的医疗技术,竭诚为每位患者服务。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婴儿大便次数多是什么原因
陈国栋
回答: 婴儿大便次数多可能与喂养方式改变、胃肠功能紊乱、乳糖不耐受、肠道感染、食物过敏等原因有关。母乳喂养的婴儿每日排便可达5-10次,奶粉喂养的婴儿通常每日1-3次。若伴随哭闹、血便或体重增长缓慢,需警惕病理性因素。 1、喂养方式改变 母乳转为奶粉或添加辅食时,婴儿肠道需适应新食物成分,可能暂时出现排便频繁。母乳中含低聚糖促进排便,奶粉中酪蛋白易致大便干结,突然切换会导致胃肠蠕动紊乱。建议家长逐步过渡喂养方式,每次替换不超过三分之一奶量,观察3-5天再调整。 2、胃肠功能紊乱 婴儿肠道菌群尚未稳定,受凉、母亲饮食刺激或抗生素使用可能导致菌群失调。表现为大便呈蛋花汤样伴奶瓣,每日6-8次但无发热。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配合腹部顺时针按摩改善。 3、乳糖不耐受 原发性或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时,未消化的乳糖在结肠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导致水样便且每次喂奶后立即排便。需通过大便还原糖检测确诊,可暂时改用无乳糖奶粉,或遵医嘱补充乳糖酶滴剂帮助分解乳糖。 4、肠道感染 轮状病毒或细菌性肠炎会引起大便次数骤增,粪便呈稀水样带黏液,可能伴随呕吐和低热。需检测大便常规确认病原体,轮状病毒感染可用蒙脱石散吸附毒素,细菌感染需按医嘱服用头孢克肟颗粒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 5、食物过敏 牛奶蛋白过敏常见于奶粉喂养婴儿,大便带血丝且排便时哭闹剧烈。需改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配方粉,严重过敏需遵医嘱口服盐酸西替利嗪滴剂缓解症状,母亲哺乳期间应严格回避奶制品等过敏原。 家长需每日记录婴儿排便次数、性状及伴随症状,母乳喂养者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摄入辛辣或高糖食物。奶粉喂养应按标准比例冲泡,奶具严格消毒。出现排便超过10次/日、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脱水表现,或血便、持续发热等情况,须立即就医。平时可做腹部抚触促进肠蠕动,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预防尿布疹。 陈国栋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