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胃肠外科 (共16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自1952年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同德医学院等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时即创建,是国内较早成立普通外科学系的医学院校和科室。在兰锡纯、董方中、周锡庚等老一辈杰出外科学家的努力下创建,继而在邝耀麟、施维锦、王平治、陈治平、张柏根等前辈的耕耘下成长,再由吴志勇、曹晖主任的领导下发展壮大,仁济普外科的医教研水平得到不断充实和提高。2013年年平均门急诊量17万人次,年手术量达万余例,在临床规模、床位数、门急诊量、年手术量、手术种类和难度、开展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等各方面,均跻身于国内普外科领域的第一方阵。2012年仁济普外科又被卫生部授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称号,这一里程碑式的发展成就,标志着仁济普外科进入全国普外科先进行列。2013年仁济普外科进行了亚专业的结构调整,在原普外科基础上相继成立了胃肠外科和胆胰、头颈、乳腺外科,它的成立也标志着在更趋于专业化做精做强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专业诊疗,特色鲜明

仁济胃肠外科由胃肠疾病专业组、结直肠肛门疾病专业组以及门静脉高压症专业组组成。胃肠专业组在20世纪80年代由陈治平教授在日本进修归国后率先在国内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性水平的日本胃癌分期法,遂提出了根据不同病期合理选择根治范围,从而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对不同病期胃癌术后疗效的评估也更趋合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期,陈治平教授推动与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及二医大病理教研室协作,共同培养研究生,鼓励对外交流和国内外学习进修的开展。80年代初肛肠外科专家王平治教授在国内外首次开展的“带蒂臀大肌代括约肌治疗肛门失禁和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手术” 对当时的肛肠外科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仁济外科的门静脉高压症专业组是国内最早开展门静脉高压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单位,继1952年兰锡纯教授在国内首次施行脾肾静脉吻合术引起轰动后,又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一系列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的积极探索。20世纪90年代,吴志勇教授在门静脉高压症的基础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脾肾静脉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应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术式,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并逐渐获得认同。

进入新世纪,胃肠外科涌现了一批90年代毕业的中青年骨干,以钟鸣、罗蒙、赵刚、王争等主任为骨干的中坚力量迅速成长,手术技能卓越,临床业务能力强且多有国外学习进修的经历并兼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在学科带头人、科主任曹晖教授的领导下,在各自专业领域紧跟学科发展步伐、勇于创新进取,为科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00年后科室毕业的一批博士、硕士也已经成为科室发展的新生力量。胃肠专业组以胃癌的规范化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诊治、胃肠肿瘤的微创治疗、小肠疾病诊治以及各种阑尾炎的微创治疗为主要专业特色;结直肠肛门专业组以微创的先进理念治疗结直肠肿瘤,纤维结肠镜下进行肠息肉、肠梗阻以及结直肠肛门功能性疾病诊治为专业特色;门静脉高压症专业组以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肾静脉分流术以及联合手术等大量手术经验为基础,获得国内同行高度认可。胃肠外科各亚专业组的医疗特色和专业声誉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量患者前来寻求医疗服务,年门急诊量、住院人数、手术量均位居全市三甲医院前列。目前科室在编医师共47人,其中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17人,住院医师18人。医生中拥有博士学位13人,硕士34人,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合理,人才梯队完整,临床经验丰富的专业化团队。

科研教学,久负盛名

胃肠、结直肠以及门静脉高压症三个专业组都在各自的领域里进行临床和基础研究,近年来胃肠外科共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市科委基金15项、卫生局科研基金11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临床研究成果分别荣获上海市医学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胃肠外科是我国首批外科学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并于2008年设立普通外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生导师吴志勇、曹晖主任分别担任中华外科学会门静脉高压症学组和胃肠外科学组委员,还有硕士生导师6名。近年来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5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 在科主任的带领下,科室科研和临床并重,正努力建设成一个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学习型团队。近年来,由科室主办了一系列国内和国际大型会议,2006年、2008年和2010年连续举办了三届“肛肠外科国际论坛”,2011年仁济胃肠与结直肠外科论坛的成功圆满举行,以及2014年该论坛的即将再次举办,标志科室已跻身国内外科界的先进水平和具备较强的影响力。此外,科室还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包括胃肠外科手术视频的展演,结直肠微创手术实训基地的建立,吸引了市内和周边省份的大量学员前来学习和受训,受到了业界的高度的认可。

仁济外科教研室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最大的外科学临床教学基地之一,在国内享有盛誉,胃肠外科在其中承担了最为重要的各项教学任务。科室领导非常重视学科在医、教、研三方面的均衡发展,学科目前拥有一支经验丰富、布局合理的临床教学人才梯队。外科教研室专科发展齐全,实力雄厚,学术氛围浓厚,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承担了临床医学专业(包括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夜大、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卫生局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以及外国留学生的外科学整合教学任务。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实施首例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

日前,由我院胆胰外科科主任王坚教授主刀,成功施行我院首例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一周后即顺利康复出院。 患者为男性,40岁,平时经常感觉右上腹胀痛。MRCP检查显示:胆总管明显扩张,最大直径可达3cm,诊断为I型胆总管囊肿。患者前往王坚教授门诊就医时,内心非常焦虑,对开腹手术充满恐惧,希望能够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对手术实施者的手术技术和操作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王坚教授耐心地向患者解释了病情,并经过详细的病例讨论和术前论证后,接受了患者提出的微创手术要求。 胆总管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一般幼年期症状隐匿,成年后症状逐渐开始显现,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胆管炎,若不治疗极易癌变,传统的治疗方式是以开腹手术的方式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但若要完整切除胆总管囊肿,尤其是胰腺段囊肿,即使在开腹情况下也不是件易事,更别说是在操作空间狭小的腹腔镜下;而切除后的肝管空肠吻合则又是一大难点,由于吻合位置高,在全腔镜下进行吻合操作的技术难度极高,每一针缝合都需要十分精准,稍不小心就会撕脱胆管壁,导致吻合失败。因此,国内只有极少单位开展此项手术。虽然手术难度极大,但在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科室已有的技术条件后,王坚决定大胆尝试。在李可为、陈炜和陈涛等医师的密切配合下,凭借耐心、细心与爱心,运用娴熟的腹腔镜手术技术,完整切除了胆总管囊肿,并圆满完成了全腹腔镜下的肝管-空肠吻合和空肠-空肠吻合,成功地完成了我院历史上第一例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中出血仅100ml。患者术后1天即下床活动,术后1周顺利康复出院。 微创是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Mayo Clinic的学习经历使王坚深知,只要操作精细、技术高超娴熟,腹腔镜下手术应该是无所不能的。以往腔镜手术有一个误区就是因操作视野狭小而尽可能避免缝合,但王坚坚持认为只有会缝合、敢缝合才是真正的腔镜手术。为此他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模拟器以及猪等动物上的缝合训练。由于胆胰手术本身的复杂性和高难度,胆胰微创在世界上还属于起步阶段,我院新成立的胆胰外科在王坚教授的带领下,勇于挑战手术难度,积极发展胆胰微创技术,已成功开展全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脾切除、肝叶切除等高难度手术。目前全科正以“精益求精、至善至美”的理念和争创国内一流胆胰外科的勇气,去努力开拓胆胰外科微创化的发展道路。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