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超声医学科 (共14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超声医学科1958年创建,是国内较早成立超声科的医院。在武晋鸿等老一辈杰出超声医学专家的辛勤努力下创建,继而在范思陶等前辈的领导下成长,再由朱彩霞、李凤华主任的领导下发展壮大,仁济医院超声医学科的医教研水平得到不断充实和提高。超声医学科现拥有先进的多功能超声诊断设备,开设有超声介入诊疗门诊,可开展全身各系统的超声诊断和介入性超声诊疗项目。超声科现有在编医师22人,其中正高职称1名,副高职称3名,科室中拥有博士学位的3名,硕士学位13名。年门急诊量约20万人次,其中超声造影约600人次,超声介入诊断及治疗约 700人次。李凤华主任在上海市医学会超声学会及声学学会中担任委员及理事,并任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理事。超声科在医教研各项工作中齐抓并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目前超声科拥有6台中高档次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有目前最先进的PHILIPS HDI-5000型彩色多普勒显像超声诊断设备)。超声科开展了许多经腹、经浅表和经直肠的检查项目,还开展了多脏器的血管超声及周身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检查。从2001年起,超声科的检查人次从每年40,000人,上升至 2003年96,843人,年检查人次提高了一倍多;年创造的效益从2001年的220万元至2003年的685万元,提高了3倍。这些都是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科主任直接领导下,全科同志齐心协力,挖掘潜力而得到的成果。超声科还在临床肾移植、肝移植及术中超声等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判断移植血管吻合口通畅度的重要检查手段。在医院承担的各项重大抢救工作中都离不开超声科工作人员的艰辛劳动,他们快速反应,快速诊断,为抢救危重患者的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2002年以来超声科在介入性超声领域中不断创新,开展了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已成功施行各种囊肿的经皮穿刺抽吸、硬化治疗术,独立完成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以及各种体表肿块的穿刺活检。同时配合临床工作,开展了许多新项目,如:超声引导下肾盂造瘘术,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引流术(PTCD),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以及各种肿瘤的介入性治疗等,目前已成功实施1300多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达到一定水平。

在科研工作中,超声科励精图治,实现了零的突破,2002年超声科科主任李凤华教授申请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科研课题,2003年又获得上海市科委课题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全科同志积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五年来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30篇在全国性核心期刊发表,多次参加市、国家、海峡两岸及国际学术会议交流。

五年来超声科在教学工作中辛勤耕耘,承担仁济临床医学院7年制、5年制、上二医研究生班、夜大学及网络教学课程,共完成约1400课时的教学任务。同时承担上述学生的临床实习带教工作,还承担了苏州医学院、上海职工医学院、下级医院进修医生临床带教工作。临床医学院和上二医给了超声科很大的荣誉,2004年李凤华教授光荣获得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二届师德奖”提名奖。李萍同志于2002-2003学年和2003-2004学年连续2年获得仁济医院先进教学工作者。

1999年至2004年是超声科发展腾飞的5年,在管理方面,以人为本,促进科室管理制度化、常规化的建设,使科室日常工作纳入轨道,将学科发展与医疗质量挂钩,建立并完善人才梯队;年青医师的远期规划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建立完善评估体系;人才建设的细则和条例均提供了量化指标。在良好的氛围中涌现了优秀人才,如王晓燕同志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百人计划”3万元资助,实现到国外进修的目标;李萍同志在医院人才培养计划中获得医技骨干称号,得到医院资助2万;陈哲同志荣获千个岗位能手称号。在科室硬件建设方面,超声科于2003年建立了超声诊断局域网,各诊室中的超声诊断仪和所属的计算机工作站连成网络,建立了病例库及随访制度,各系统疾病按典型及疑难病例分类储存,为教学和科研及各类医师培养积累了宝贵财富。这套系统目前在上海地区超声诊断领域中属于领先水平。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实施首例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

日前,由我院胆胰外科科主任王坚教授主刀,成功施行我院首例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一周后即顺利康复出院。 患者为男性,40岁,平时经常感觉右上腹胀痛。MRCP检查显示:胆总管明显扩张,最大直径可达3cm,诊断为I型胆总管囊肿。患者前往王坚教授门诊就医时,内心非常焦虑,对开腹手术充满恐惧,希望能够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对手术实施者的手术技术和操作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王坚教授耐心地向患者解释了病情,并经过详细的病例讨论和术前论证后,接受了患者提出的微创手术要求。 胆总管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一般幼年期症状隐匿,成年后症状逐渐开始显现,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胆管炎,若不治疗极易癌变,传统的治疗方式是以开腹手术的方式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但若要完整切除胆总管囊肿,尤其是胰腺段囊肿,即使在开腹情况下也不是件易事,更别说是在操作空间狭小的腹腔镜下;而切除后的肝管空肠吻合则又是一大难点,由于吻合位置高,在全腔镜下进行吻合操作的技术难度极高,每一针缝合都需要十分精准,稍不小心就会撕脱胆管壁,导致吻合失败。因此,国内只有极少单位开展此项手术。虽然手术难度极大,但在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科室已有的技术条件后,王坚决定大胆尝试。在李可为、陈炜和陈涛等医师的密切配合下,凭借耐心、细心与爱心,运用娴熟的腹腔镜手术技术,完整切除了胆总管囊肿,并圆满完成了全腹腔镜下的肝管-空肠吻合和空肠-空肠吻合,成功地完成了我院历史上第一例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中出血仅100ml。患者术后1天即下床活动,术后1周顺利康复出院。 微创是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Mayo Clinic的学习经历使王坚深知,只要操作精细、技术高超娴熟,腹腔镜下手术应该是无所不能的。以往腔镜手术有一个误区就是因操作视野狭小而尽可能避免缝合,但王坚坚持认为只有会缝合、敢缝合才是真正的腔镜手术。为此他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模拟器以及猪等动物上的缝合训练。由于胆胰手术本身的复杂性和高难度,胆胰微创在世界上还属于起步阶段,我院新成立的胆胰外科在王坚教授的带领下,勇于挑战手术难度,积极发展胆胰微创技术,已成功开展全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脾切除、肝叶切除等高难度手术。目前全科正以“精益求精、至善至美”的理念和争创国内一流胆胰外科的勇气,去努力开拓胆胰外科微创化的发展道路。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