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麻醉科 (共13位医生)

科室简介

麻醉科20世纪40年代初,仅有乙醚全麻和脊麻两种方法,1947年李杏芳医师留美回国,并带来了Ohio麻醉机及全身麻醉药如环丙烷等,在全麻下施行腹腔大手术。1954年3月,全国首例心脏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在仁济医院获得成功,开创了国内心脏手术的先河。1956年在国内首先开展低温麻醉下腹主动脉瘤切除血管移植术,低温下阻断心脏循环在心内无血直视下实施狭窄的肺动脉瓣切开术。

麻醉科在孙大金、杭燕南、王祥瑞几任主任的领导下,仁济医院麻醉科为上海市麻醉学领先学科,上海交大医学院麻醉学重点学科,卫生部麻醉药理临床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上海市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培训基地,上海市首批住院医师培训基地;麻醉学博士、硕士授予点。是上海市麻醉学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核单位,首批上海市麻醉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根据麻醉学二级学科发展需要,麻醉学科分为7个亚专业;亚专业包括心胸麻醉专业;颅脑骨科手术麻醉专业;移植麻醉专业;妇产科麻醉专业;普通外科麻醉专业;麻醉科ICU;疼痛学专业。近三年,年手术麻醉量超过3万例,另有手术室外麻醉15000例,全身麻醉比例超过82%;抢救成功率应大于95%。

麻醉科现有教授6名、主任、副主任医师10名,主治医生12名,研究生以上学历占75%。国家留学委人才培养计划1人;上海市卫生系统“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上海市市科委“启明星”培养计划2人;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2人;上海市交大医学院“百人计划”5人;上海市优秀博士生论文2篇;上海交大医学院优青培养计划5人。

麻醉科“重危病医学”为医学院精品课程,已培养博士50余名,硕士百余名,每年主办二次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已完成国家973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3 项、百人计划课题和4项市卫生局课题、市科委课题。核心期刊发表300余篇,SCI 收录20余篇,市教委和校级教学课题7项,院级教学课题2项,获3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上海市劳模集体。

医疗特色:麻醉科除了常规开展普通临床麻醉技术项目(包括复合全身麻醉、静脉麻醉、吸入麻醉、硬膜外麻醉、椎管内麻醉、各部位神经阻滞等各种麻醉方法及术后镇痛,麻醉检测包括基础生命体征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呼末二氧化碳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创心排血量监测、麻醉深度监测、肌松监测、血气电解质监测,特殊患者开展凝血功能监测,开展了神经刺激仪、纤支镜、喉罩、双腔支气管插管、自体血回输、食道超声检测等多种临床技术,同时每年进行心胸外科手术、肝、肾器官移植手术、危重病例抢救);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小儿肝移植麻醉、心脏病产科麻醉诊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地位。

麻醉科科室特色技术有:小儿肝移植麻醉、妊娠期心肺功能衰竭的围术期救治与超声引导盘源性腰腿痛直视介入治疗技术。

1、小儿肝移植麻醉:治疗婴幼儿终末期肝病,胆道闭锁, CMV感染性肝炎,重症乙型肝炎,共73例。相对成人而言,小儿肝移植的突出特点是不同的移植适应证和高难度的外科手术和麻醉技术。平稳的麻醉诱导和维持、围术期维持稳定的血液动力学、有效的肝、肾、心脏保护措施、及时调整血气和电解质、凝血功能的监测和管理、免疫抑制治疗、术中体温保护等均是保证儿童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2、妊娠期心肺功能衰竭的围术期救治: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发病率高达0.4~4.1%,是产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993年3月上海市产科心脏病监护中心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挂牌成立,近20年接受上海市郊和周边城市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近2000例,近5年抢救心功能III-IV级的危重孕产妇麻醉165例,妊娠合并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麻醉86例,大量妊娠的严重心脏病及呼衰患者经过麻醉和手术,母亲安全、婴儿健康,为许多家庭造福。妊娠及分娩过程中机体发生了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致使原本合并心脏病的孕妇容易发生心衰、妊娠后期合并严重肺部感染的可能性增加。因此,此类产妇的麻醉选择和实施,对于麻醉医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麻醉医师必须通晓妊娠期心血管系统、血流动力学、呼吸生理的变化,掌握不同种心脏病的病理生理本质特点,心、肺间相互影响的机理,呼吸衰竭治疗的最新进展,了解各种麻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的影响。同时,必须利用现代监测手段了解患者术前容量负荷,心功能状态、肺水状态的客观指标,术中即时进行循环和肺水监测技术和肺内压、肺血氧合监测、肺内环境监测、血药物浓度监测,合理选择麻醉方法,调整麻醉药物选择和麻醉深度,适当控制应激。目前,我科在该类患者围术期处理方面建立了规范的临床路径,明显降低了妊娠期心肺功能衰竭的死亡率,使上海市产科死亡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做出贡献每年和产科开展5-6次全国的各种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培训和讲座。

3、超声引导盘源性腰腿痛直视介入治疗技术:大约90%的人可出现低背部疼痛,主要原因之一是椎间盘受损。表现为纤维环脆弱、撕裂,小的神经生长于内,当椎间盘受压,引起小神经激惹时产生疼痛(盘源性疼痛)。在这些病人中的一些严重疼痛者,使用传统保守疗法常疗效甚微。特别是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慢性疼痛患者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明显增加,因而临床上迫切需要有效果确切、风险较小的慢性疼痛治疗新技术。超声成像技术提供了一个能够直视周围神经、神经周围的解剖结构、穿刺针的置入和观察局麻药注射的非常有用的工具。更为重要的是,与传统神经阻滞相比此法提高了阻滞的安全性、改善了阻滞效果和患者的舒适性。超声引导下通过安全三角穿刺,通过射频热凝或者椎间孔镜对于盘源性腰痛具有良好的效果,具有创伤小,风险小,恢复快的特点。

科研特色:麻醉科为上海交大医学院麻醉药理研究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研究范围主要包括:重危病人的循环功能监测、麻醉药物对低氧组织细胞的作用、呼吸动力学监测、机械通气治疗等领域。近五年承担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6项,省级项目7项。发表SCI收录文章20余篇,统计源期刊论文百余篇,学术获奖5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近五年,有5人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2010年在世博会法国馆主办了中法疼痛高峰论坛,法国专家13名,中方专家5名作大会交流。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实施首例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

日前,由我院胆胰外科科主任王坚教授主刀,成功施行我院首例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一周后即顺利康复出院。 患者为男性,40岁,平时经常感觉右上腹胀痛。MRCP检查显示:胆总管明显扩张,最大直径可达3cm,诊断为I型胆总管囊肿。患者前往王坚教授门诊就医时,内心非常焦虑,对开腹手术充满恐惧,希望能够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对手术实施者的手术技术和操作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王坚教授耐心地向患者解释了病情,并经过详细的病例讨论和术前论证后,接受了患者提出的微创手术要求。 胆总管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一般幼年期症状隐匿,成年后症状逐渐开始显现,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胆管炎,若不治疗极易癌变,传统的治疗方式是以开腹手术的方式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但若要完整切除胆总管囊肿,尤其是胰腺段囊肿,即使在开腹情况下也不是件易事,更别说是在操作空间狭小的腹腔镜下;而切除后的肝管空肠吻合则又是一大难点,由于吻合位置高,在全腔镜下进行吻合操作的技术难度极高,每一针缝合都需要十分精准,稍不小心就会撕脱胆管壁,导致吻合失败。因此,国内只有极少单位开展此项手术。虽然手术难度极大,但在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科室已有的技术条件后,王坚决定大胆尝试。在李可为、陈炜和陈涛等医师的密切配合下,凭借耐心、细心与爱心,运用娴熟的腹腔镜手术技术,完整切除了胆总管囊肿,并圆满完成了全腹腔镜下的肝管-空肠吻合和空肠-空肠吻合,成功地完成了我院历史上第一例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中出血仅100ml。患者术后1天即下床活动,术后1周顺利康复出院。 微创是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Mayo Clinic的学习经历使王坚深知,只要操作精细、技术高超娴熟,腹腔镜下手术应该是无所不能的。以往腔镜手术有一个误区就是因操作视野狭小而尽可能避免缝合,但王坚坚持认为只有会缝合、敢缝合才是真正的腔镜手术。为此他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模拟器以及猪等动物上的缝合训练。由于胆胰手术本身的复杂性和高难度,胆胰微创在世界上还属于起步阶段,我院新成立的胆胰外科在王坚教授的带领下,勇于挑战手术难度,积极发展胆胰微创技术,已成功开展全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脾切除、肝叶切除等高难度手术。目前全科正以“精益求精、至善至美”的理念和争创国内一流胆胰外科的勇气,去努力开拓胆胰外科微创化的发展道路。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