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皮肤科 (共7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皮肤科成立于1932年,是上海成立较早的皮肤科室之一。在历任科主任带领下,科室不断发展壮大,医教研水平不断提高。科室先后成立了激光美容中心(原上海市激光医学中心)、真菌室、过敏源检测室、皮肤病理室、痤疮治疗室、皮肤外科手术室、性病门诊、紫外光疗室等亚专业组,在皮肤激光治疗、痤疮、银屑病、性病和真菌等领域的医教研上形成了显著学科优势和特色。目前科室有在聘医师19人,其中主任医师7名,副主任医师3名,博士、硕士9人,国外博士后1人,硕士生导师2人。年诊治皮肤病及性病患者11万人次。

医疗特色

1、常规检查项目:开展各种皮肤性病检查项目如真菌镜检和培养,皮肤过敏源筛查,各类性病检查(包括梅毒、艾滋、淋球菌、衣原体和支原体检查)。

2、CO2激光、钬激光和微波治疗:皮肤科激光室为国内最早开展激光医学临床应用及研究的单位之一。开展的项目包括激光和微波治疗各类病毒疣、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症、疣状痣、睑黄疣、化脓性肉芽肿、嵌甲、皮坠、皮角、基底细胞癌等良恶性皮肤体表疾病,激光治疗腋臭、痔疮、尿道肉阜、皮脂囊肿、粘液囊肿等疾病。此外在钬激光治疗皮肤病性病、尤其是钬激光治疗腔道内(尿道、阴道、肛管内)、巨块型、妊娠期、伴发于肝肾移植后或SLE等免疫系统性疾病的尖锐湿疣以及睑缘等精细部位病患的治疗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3、美容激光和光子平台:皮肤科激光室有美国科以人公司和飞顿公司的激光和光子平台,开展激光治疗雀斑、太田痣、颧部褐青色痣、咖啡斑、纹身、纹眉等皮肤色素性疾病;激光治疗鲜红斑痣、血管瘤、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酒渣鼻等血管性疾病;激光脱毛、光子嫩肤、像素激光治疗毛孔粗大、痤疮疤痕等皮肤激光美容项目。

4、紫外线和氦氖激光光疗:拥有多种型号紫外线光疗仪、氦氖激光治疗仪和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根据患者皮损面积,分别采用局部,半身或全身部位的治疗银屑病 玫瑰糠疹、掌跖脓疱疹、白癜风 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 顽固性皮炎湿疹等。

5、红蓝光及光动力治疗:红蓝光对痤疮丙酸杆菌有强烈的杀灭作用,用于治疗炎性痤疮有较好疗效。光动力疗法(红光结合ALA光敏剂)用于治疗重度痤疮、顽固性尖锐湿疣及皮肤肿瘤等疾病。

6、皮肤外科治疗:皮肤外科项目开展各种皮肤活检手术,手术切除色素痣、囊肿、血管瘤、脂肪瘤、脂溢性角化、日光性角化、基底细胞癌等各种良恶性皮肤肿瘤,以及采用吸疱和磨削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白癜风表皮黑素细胞移植术。

7、其它治疗项目:科室还开展同位素敷贴治疗病毒疣,中药冷喷治疗面部皮炎湿疹,痤疮倒膜及挑痘,小针刀疗法治疗扁平疣,梅花针治疗斑秃等中医治疗项目。

科研特色

近年来皮肤科在不同的亚专业方向都开展了科研工作,获得丰硕成果。共承担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不同级别课题24项,发表文章一百多篇。和氯痤疮发病机制有关的“二恶英诱导人皮脂腺细胞向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的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课题获国家自然基金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在国际上首次体外证明了皮脂腺细胞向角质形成细胞转化是氯痤疮的重要发病机制;激光室在国内率先将钬激光技术应用推广至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在国内外开创了同一激光器多科联合应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先例,“激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及膀胱癌”获上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激光光动力学疗法治疗膀胱癌”,获上海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三等奖。此外,科室还在上海市率先开展了“紫外线治疗银屑病”及“上海市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在国内首先开展了“32P敷贴治疗病毒性皮肤病(尖锐湿疣、寻常疣等)研究;“威尼克何德霉所致掌黑癣”、 “絮状表皮癣菌和西弗念珠菌引起皮肤疣状增生”及“发疹性皮肤胶原瘤”等临床研究报道均为国内首报。作为《应用激光》杂志的第二编辑室,科室还负责应用激光医学部分的编辑工作,近年完成1本《激光医学》专著的编写。

学科人才和教学

在历任科主任的带领下,科室临床科研并重,努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科室多人在全国及上海市专业学组任职。毛维翰教授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咨询顾问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编委和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编委;朱菁教授现为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激光医学专业名誉主任、《应用激光》杂志常务编委及医学部主编、《中国激光医学杂志》编委会常委、《激光生物学报》编委等。现任科室主任鞠强教授为上海市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专业痤疮学组委员兼秘书,国际痤疮协会委员,“Derma-Endocrinology”杂志编委;现任科副主任沈威敏教授任上海市皮肤性病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委员会委员、《中华现代皮肤科杂志》和《中华中西医杂志》常务编委;现任科副主任施虹敏教授现为中华医学会激光分会全国常委、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皮肤美容整形专业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激光医学专业副主任委员、《中国激光医学杂志》编委、《应用激光》杂志常务编委。徐亚伟副教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张美珏副教授现为《应用激光》杂志医学部责任编辑、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皮肤美容整形专业学组委员;吴伊旋副教授任上海市中西医皮肤外科学组委员。

科室有硕士生导师2人,培养硕士研究生9人,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2人。近年来科室成功主办了四届激光医学国际会议。每年举办1国家继续教育项目“激光研究进展学习班”;此外还举办过2届国家继续教育项目“性病研究进展”及“痤疮研究进展”学习班。科室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目前和挪威奥斯陆大学肿瘤研究所和德国德绍临床医学中心皮肤科开展密切的合作交流。

皮肤科教研室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多次被评为仁济临床医学院先进集体,目前承担了临床医学专业(包括五、七、八年制、夜大)、研究生、预防医学专业、全科医师培训等教学任务。两位教师承担了全院性Ⅱ类学分继续教育课程,一位教师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的梅毒教案被评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优秀教学教案 曾有四位教师担任七年制本科阶段教学工作 并建立了住院医师导师制工作,在理论课带教中 探索皮肤性病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全面推行CAI技术,充分运用pcmc教学方法。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实施首例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

日前,由我院胆胰外科科主任王坚教授主刀,成功施行我院首例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一周后即顺利康复出院。 患者为男性,40岁,平时经常感觉右上腹胀痛。MRCP检查显示:胆总管明显扩张,最大直径可达3cm,诊断为I型胆总管囊肿。患者前往王坚教授门诊就医时,内心非常焦虑,对开腹手术充满恐惧,希望能够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对手术实施者的手术技术和操作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王坚教授耐心地向患者解释了病情,并经过详细的病例讨论和术前论证后,接受了患者提出的微创手术要求。 胆总管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一般幼年期症状隐匿,成年后症状逐渐开始显现,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胆管炎,若不治疗极易癌变,传统的治疗方式是以开腹手术的方式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但若要完整切除胆总管囊肿,尤其是胰腺段囊肿,即使在开腹情况下也不是件易事,更别说是在操作空间狭小的腹腔镜下;而切除后的肝管空肠吻合则又是一大难点,由于吻合位置高,在全腔镜下进行吻合操作的技术难度极高,每一针缝合都需要十分精准,稍不小心就会撕脱胆管壁,导致吻合失败。因此,国内只有极少单位开展此项手术。虽然手术难度极大,但在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科室已有的技术条件后,王坚决定大胆尝试。在李可为、陈炜和陈涛等医师的密切配合下,凭借耐心、细心与爱心,运用娴熟的腹腔镜手术技术,完整切除了胆总管囊肿,并圆满完成了全腹腔镜下的肝管-空肠吻合和空肠-空肠吻合,成功地完成了我院历史上第一例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中出血仅100ml。患者术后1天即下床活动,术后1周顺利康复出院。 微创是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Mayo Clinic的学习经历使王坚深知,只要操作精细、技术高超娴熟,腹腔镜下手术应该是无所不能的。以往腔镜手术有一个误区就是因操作视野狭小而尽可能避免缝合,但王坚坚持认为只有会缝合、敢缝合才是真正的腔镜手术。为此他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模拟器以及猪等动物上的缝合训练。由于胆胰手术本身的复杂性和高难度,胆胰微创在世界上还属于起步阶段,我院新成立的胆胰外科在王坚教授的带领下,勇于挑战手术难度,积极发展胆胰微创技术,已成功开展全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脾切除、肝叶切除等高难度手术。目前全科正以“精益求精、至善至美”的理念和争创国内一流胆胰外科的勇气,去努力开拓胆胰外科微创化的发展道路。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