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核医学科 (共5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始建于1956年,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直接关怀和指导下,全科成员共同努力,以临床医疗需要为基础,以科研创新为目标,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集医、教、研为一体,具有核素治疗、影像检查和体外分析等多元化项目的临床诊治及医技检查科室,在国内具有一定声誉和影响力。

目前在编人员共17人。包括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9人;人员结构组成合理,大部分属中青年人员,医师系列中平均年龄约35岁左右,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占10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人,有博士生导师1人。

核医学科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全科经过多年的研究创新积累,科室工作已从过去单纯的放射免疫检测发展到具有核医学体外及体内检测、影像检查与核素治疗等综合的特色专业科室,在全市率先开展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SPECT-PET肿瘤代谢符合显像等先进诊断技术;核素治疗不仅包括传统的甲亢治疗、甲状腺癌治疗,也包括恶性腔内积液核素治疗、组织核素介入治疗、肿瘤骨转移核素治疗等以肿瘤治疗为主的专科特色的治疗,门诊量逐渐放大,并与外院联合开展以核素治疗为特色的肿瘤综合治疗病房。并下设肿瘤核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组,肿瘤放射生物学研究组、肿瘤核素诊断与治疗研究组等多个研究小组,拥有PET/CT、 SPECT、定量PCR仪、时间分辨化学发光检测仪等先进仪器,以科研促临床,以临床带科研,相辅相承,共同发展。

2003年引进的美国GE公司最先进的功能影像装置PET/CT-Discovery LS系统,是由GE公司将它的Advance Nxi PET系统与 Lightspeed Ultra-plus八排高速螺旋CT系统融合为一体开发的新型功能显像装置,它既满足了PET系统实现人体生理生化代谢功能显像的需要,同时它所配备的八排螺旋CT系统不仅解决了以往由于单纯应用PET显像所存在的解剖定位关系不清的缺陷,而且缩短了显像检查的时间,使得全身葡萄糖代谢断层显像的检查时间由过去的45-60分钟缩短为30分钟以内即可完成,是21世纪国际上最先推出的最先进的功能影像诊断装置之一。

近五年来,在科室全体人员的协作和努力下科室的科研水平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先后主编和副主编专著5本,并参与10余本学术著作的编写;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医学专业论文达30余篇,其中4篇分别发表于《J Nucl Med》和《Eur J Nucl Med》,并被SCI收录。另外,参与撰写各类医学专业论文近40篇。

现在核医学科在上海、全国亦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拥有1名硕士生导师兼博士生导师,已招收并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10余名。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近20项科研课题,其中在研课题6项,累计科研经费近四百余万。目前黄钢教授为科室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华核医学会全国副主任委员、上海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临床受体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核学会中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及10本专业杂志的编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上海市基础性科技人员特殊津贴。2002年被卫生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先后入选上海市“百人计划”及“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以第一完成人获1996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度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度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及200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应邀担任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核医学》的主编和全国统编教材《影像核医学》主编等。

核医学科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理论教育及见实习教学工作、苏州医学院影像学专业本科实习、夜大学专升本等教学任务。教学干事连续多年获得教学先进个人称号。

自1998年以来,连续评为仁济医院的“科研先进科室”,二次评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文明科室”。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实施首例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

日前,由我院胆胰外科科主任王坚教授主刀,成功施行我院首例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一周后即顺利康复出院。 患者为男性,40岁,平时经常感觉右上腹胀痛。MRCP检查显示:胆总管明显扩张,最大直径可达3cm,诊断为I型胆总管囊肿。患者前往王坚教授门诊就医时,内心非常焦虑,对开腹手术充满恐惧,希望能够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对手术实施者的手术技术和操作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王坚教授耐心地向患者解释了病情,并经过详细的病例讨论和术前论证后,接受了患者提出的微创手术要求。 胆总管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一般幼年期症状隐匿,成年后症状逐渐开始显现,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胆管炎,若不治疗极易癌变,传统的治疗方式是以开腹手术的方式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但若要完整切除胆总管囊肿,尤其是胰腺段囊肿,即使在开腹情况下也不是件易事,更别说是在操作空间狭小的腹腔镜下;而切除后的肝管空肠吻合则又是一大难点,由于吻合位置高,在全腔镜下进行吻合操作的技术难度极高,每一针缝合都需要十分精准,稍不小心就会撕脱胆管壁,导致吻合失败。因此,国内只有极少单位开展此项手术。虽然手术难度极大,但在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科室已有的技术条件后,王坚决定大胆尝试。在李可为、陈炜和陈涛等医师的密切配合下,凭借耐心、细心与爱心,运用娴熟的腹腔镜手术技术,完整切除了胆总管囊肿,并圆满完成了全腹腔镜下的肝管-空肠吻合和空肠-空肠吻合,成功地完成了我院历史上第一例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中出血仅100ml。患者术后1天即下床活动,术后1周顺利康复出院。 微创是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Mayo Clinic的学习经历使王坚深知,只要操作精细、技术高超娴熟,腹腔镜下手术应该是无所不能的。以往腔镜手术有一个误区就是因操作视野狭小而尽可能避免缝合,但王坚坚持认为只有会缝合、敢缝合才是真正的腔镜手术。为此他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模拟器以及猪等动物上的缝合训练。由于胆胰手术本身的复杂性和高难度,胆胰微创在世界上还属于起步阶段,我院新成立的胆胰外科在王坚教授的带领下,勇于挑战手术难度,积极发展胆胰微创技术,已成功开展全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脾切除、肝叶切除等高难度手术。目前全科正以“精益求精、至善至美”的理念和争创国内一流胆胰外科的勇气,去努力开拓胆胰外科微创化的发展道路。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巨细胞病毒肺炎的症状有哪些
马晓斌
回答: 巨细胞病毒肺炎的症状主要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乏力、肝脾肿大等。巨细胞病毒肺炎是由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1、发热 发热是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常见症状,体温可能超过38摄氏度,持续时间较长。发热通常伴随寒战和全身不适,使用退热药物效果可能不明显。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能出现持续高热,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抗病毒治疗。 2、干咳 干咳是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典型表现,咳嗽通常无痰或仅有少量白色粘液痰。咳嗽可能逐渐加重,尤其在夜间或平卧时更为明显。严重时可出现胸痛或胸闷感,影响正常呼吸功能。 3、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多出现在疾病进展期,表现为活动后气促或静息时呼吸费力。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双肺弥漫性间质性改变。严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需要氧疗支持。 4、乏力 乏力症状较为突出,患者常感到极度疲倦和体力下降。这与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和缺氧有关。乏力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即使其他症状缓解后仍可能存在。 5、肝脾肿大 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表现为右上腹或左上腹不适。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这种情况提示可能存在全身性巨细胞病毒感染,需要全面评估和治疗。 巨细胞病毒肺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以防继发感染。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定期复查,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注射液、缬更昔洛韦片等进行预防或治疗。出现持续发热、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马晓斌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