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心血管外科 (共21位医生)

科室简介
血管外科学科开创人张柏根教授,自1979年起从事血管外科专业工作。70年代末,在国内首先开展大剂量下肢静脉顺行及逆行造影;1983年首先提出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辅以Valsalva试验诊断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984年设计并应用“股静脉壁环形缩窄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并提出“相对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的概念;90年代提出下肢动脉多节段阻塞与多平面旁路术的概念。80年代中期,在国内最早开展移植血管再狭窄机制及防治研究。此后,先后开展了人工——生物复合移植血管研制、动脉缺血性疾病基因治疗、组织工程化血管及纳米技术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研究等前沿研究课题。共获得20余项立项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5项,八五攻关及863子课题各一项,以及上海市科委等课题多项。历年来,鉴定成果11项,获奖成果10项;出版专著19册,其中主编2册,论著200余篇。已培养博士18名,硕士22名,博士后出站1名。经过25年的努力,学科已具有10位成员,其中已获正副高级职称的各2名;经过硕士研究生培养的8人次,博士研究生培养的5人次;曾有2人入选市科委启明星、1名入选市科委曙光计划。
  血管外科张柏根教授参与了组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血管外科学组的筹备,自学组成立以后,任学组副组长至今。在二医大“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立项时,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列为外科学4个专业之一,张柏根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之一。2003年9月,血管外科成为独立专科后,在张纪蔚主任带领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血管外科(一)医疗,1、血管造影技术国内首先开展大剂量下肢静脉顺行及逆行造影,并首先确定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辅以Valsalva瓣膜功能试验诊断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的方法,已在全国同行中推广。在国内,是首先开展经皮血管腔内球囊导管扩张术、塞疗法等血管栓内介入治疗的单位之一。目前,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溶栓及栓塞等腔内介入治疗已成为血管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2、动脉系统疾病从最初的下肢单节段动脉狭窄的旁路转流术和急性动脉栓塞取栓术开始,现已施行数百例下肢动脉多节段狭窄旁路转流术以及动脉闭塞症的介入治疗,并能成功实施腹腔和肢体真性、假性动脉瘤(包括腹主动脉瘤破裂)切除重建术,其它动脉瘤包括肾动脉瘤、脾动脉门静脉瘘合并门脉高压、锁骨下动脉瘤切除重建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成为国内动脉外科最具实力和经验的单位之一。3、静脉系统外科在国内首先提出下肢静脉疾病的分类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类及“相对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疾病新概念;国内首创“股静脉壁环形缩窄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上述方法和概念已在国内被引用。近五年,陆续成功实施多种高难度手术,如下腔静脉肿瘤,腹膜后肿瘤累及下腔静脉壁,静脉畸形等手术。同时,在国内率先开展激光腔内灼闭术、光照下动力去除曲张静脉术(TriVex术)及内窥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SEPS术)等科技术,并且开展联合手术治疗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疾病。我科在静脉外科处于国内领先。4、尿毒症病人血透通路建立术近五年来,针对病人自身条件设计多种手术方法,已成功手术愈500人次,手术成功率98%以上,术后2年瘘管通畅率90%以上,远高于国内和国际平均水平。
  血管外科(二)科研,仁济血管外科基础研究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已形成移植血管再狭窄机制及防治研究、血管移植材料研制、动脉缺血性疾病基因治疗及纳米技术在血管外科的应用研究等方向。近五年获国家各级科研经费100万余元,承担的主要课题有13项:863子课题(1项)、卫生部课题(1项)、上海市科委启明星计划(1项)、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上海市科委基金(3项)、上海市卫生局课题(2项)、浦东新区课题(1项)、上海市高教局课题(1项)、二医大校基金(1项)。发表论文80余篇,编写专著12册,主编专著1册,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外科学》第五、六版及全国研究生规划教材《外科学》第一、二版参编单位。鉴定成果4项,获奖成果1项:2003年《肌肉注射VEGF165基因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实验研究》获上海市首届医学科技三等奖。
  血管外科(三)教学水平,本学科属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教学基地,国家教委博士、硕士学科点。在国内最早具有血管外科博士研究生导师。1、近五年,已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12名、硕士13名,其中3名曾派送美国或日本进修。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4名。2、接受每年二医大本科生见、实习教学。3、每年接受血管外科进修生。4、自1999年以来,每年成功举办国家级血管外科学习班。
  血管外科(四)学科所获称号及荣誉,近五年,血管外科列入二医大“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专业,并利用第一期经费建立实验室;2003年第二次入选院特色专业。2001年国家药监局批准成为全国唯一的血管外科临床药理试验专业(国药监安[2001]418号文)。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实施首例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

日前,由我院胆胰外科科主任王坚教授主刀,成功施行我院首例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一周后即顺利康复出院。 患者为男性,40岁,平时经常感觉右上腹胀痛。MRCP检查显示:胆总管明显扩张,最大直径可达3cm,诊断为I型胆总管囊肿。患者前往王坚教授门诊就医时,内心非常焦虑,对开腹手术充满恐惧,希望能够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对手术实施者的手术技术和操作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王坚教授耐心地向患者解释了病情,并经过详细的病例讨论和术前论证后,接受了患者提出的微创手术要求。 胆总管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一般幼年期症状隐匿,成年后症状逐渐开始显现,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胆管炎,若不治疗极易癌变,传统的治疗方式是以开腹手术的方式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但若要完整切除胆总管囊肿,尤其是胰腺段囊肿,即使在开腹情况下也不是件易事,更别说是在操作空间狭小的腹腔镜下;而切除后的肝管空肠吻合则又是一大难点,由于吻合位置高,在全腔镜下进行吻合操作的技术难度极高,每一针缝合都需要十分精准,稍不小心就会撕脱胆管壁,导致吻合失败。因此,国内只有极少单位开展此项手术。虽然手术难度极大,但在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科室已有的技术条件后,王坚决定大胆尝试。在李可为、陈炜和陈涛等医师的密切配合下,凭借耐心、细心与爱心,运用娴熟的腹腔镜手术技术,完整切除了胆总管囊肿,并圆满完成了全腹腔镜下的肝管-空肠吻合和空肠-空肠吻合,成功地完成了我院历史上第一例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中出血仅100ml。患者术后1天即下床活动,术后1周顺利康复出院。 微创是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Mayo Clinic的学习经历使王坚深知,只要操作精细、技术高超娴熟,腹腔镜下手术应该是无所不能的。以往腔镜手术有一个误区就是因操作视野狭小而尽可能避免缝合,但王坚坚持认为只有会缝合、敢缝合才是真正的腔镜手术。为此他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模拟器以及猪等动物上的缝合训练。由于胆胰手术本身的复杂性和高难度,胆胰微创在世界上还属于起步阶段,我院新成立的胆胰外科在王坚教授的带领下,勇于挑战手术难度,积极发展胆胰微创技术,已成功开展全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脾切除、肝叶切除等高难度手术。目前全科正以“精益求精、至善至美”的理念和争创国内一流胆胰外科的勇气,去努力开拓胆胰外科微创化的发展道路。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