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

检验科 (共3位医生)

科室简介
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自从医院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已经从最初的纯手工检验,发展成为今天的业务专业化、设备自动化的科室。2007年2月成为宜昌市重点学科,2008年3月经湖北省卫生厅评定为省三级优秀检验科
  人才是科技兴院,科技兴科之本,检验科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遵循这一信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优先培养人才、开发新技术。检验科现有技术人员28名,其中副主任技师2名、主管技师20名,初级技师5名;硕士1名,本科学历10名,大专6名;2003年-2006年出外进修学习人员5名,截止到现在已有13人在上海、武汉、苏州等地学习进修过。宜昌市检验医学会副主任委员1名;湖北省医院管理委员会检验分会委员1名,每个专业人员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专业知识学习、进修、培训,有较好的人才储备,为我科能持续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专业实验室6个:临床基础检验、临床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PCR室;配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HMX及ABX-Pentra C60+二台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ACL-9000全自动血凝仪、FTC-2000荧光定量扩增仪、自动细菌培养仪、AVE-753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CD-1700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等大型设备。开展检验项目552项,能够满足临床诊疗需求。
  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完成科研课题4项:
  2003年合作课题《电解质分析仪电极液的研究》,获省科技成果奖2004年独立课题《干粉染色法计数网织红细胞》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合作课题《改量式气管导管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市科技成果奖2006年合作课题《中性粒细胞蛋白酶在脓毒症及MODS中的意义》获市科技成果奖。
  在核心期刊发表和学术交流论文23篇:其中中华牌3篇,其它期刊17 篇,学术交流3篇。
  2003-2007年,开展新业务新技术16项,利用原装进口的仪器设备,采用优质的进口试剂,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荧光免疫技术(欧蒙),开展了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新项目,如:抗核抗体,抗核提取物抗体(抗ENA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环瓜氨酸肽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双链DNA抗体、抗核糖P蛋白抗体。该实验特异性强,准确率高,能同时筛查多种不同的自身抗体,是目前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金标准”;该技术为临床医生能早期准确的诊断、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检验结果,已多次为周边县市的疑难病症明确了诊断,使病人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进行科学管理,健全、完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及岗位职责,严格质量管理,加强室内与室间质控。为追求高品质的实验室目标,一直很注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保证每一个检验结果的质量,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程序(SOP),我们在做好严格的室内质量控制的同时,坚持参加省、市、卫生部的室间质量评价,近三年来,各专业质评成绩:优秀占90%以上,其余为优良。通过室内、室间质量评价或比对实验,临床医生与病人的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为临床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检验结果。
  近年来,承担湖北中医学院检验专业、三峡大学医学院检验专业、襄樊卫校等院校的临床检验带教工作,已接受数位外单位检验人员进修学习,提高了进修人员技术水平,加强了同行之间的技术交流。
  重细节服务,流程顺畅快捷、保障服务水准,力尽所能缩短病人的就诊时间,发放检验报告时间提速,是全市唯一一家能保证上午对门诊病人发放两次生化检验报告的实验室。
  为门诊病人提供一站式窗口服务,每天上午7:30开始采静脉血,大部分项目只要符合要求随到随查。热情细致地为病人答疑解难,发送与检验结果相关的健康知识宣传单,对有特殊困难的病人特事特办:如为远道而来的病人临时加班加点做实验;对检验结果有疑问的病人,在详细了解病人情况后,在标本存放有效时间内或重新抽血,可免费复查。
  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依靠优质的服务技能和科学的管理模式服务于广大患者,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病人的信任和认可,每年提供各项化验服务约18-24万人次,科室满意率调查为90%以上,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4年-2008年检验科新业务新技术项目
  2004年:抗中性粒细胞胞浆型/核周型抗体检测;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检测;抗角蛋白抗体检测
  2005年:不完全抗筛查;肠道菌群比例分析
  2006年: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检测;血清腺苷脱氨酶检测;血清β2微球蛋白检测
  2007年:血清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2008年: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检测;乙肝表面抗体定量检测;血清脑钠肽(BNP、NT-proBNP)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女子术后“撒娇” 不锻炼两个月后双腿萎缩

37岁的黄女士因左侧膝盖受伤做了手术,术后怕痛不锻炼,进出都由家人背着。没想到家人的宠爱却宠坏了她的双腿,导致双腿萎缩。5日上午,黄女士再次住院,治疗旧痛新伤。 黄女士这次住院距离上次手术时间不到两个月。两个月前她左膝盖受伤后,在市一医院顺利做了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出院时医生交代一定要尽早下地锻炼。黄女士回到了家中休养,因为很怕疼,她不愿意下地锻炼,多数时间都是卧床休息,偶尔下地都是家人背着。由于长时间缺乏运动,两个月后,她发现自己双腿肌肉都出现萎缩,这才到医院进行检查。 市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黄肖群告诉记者,黄女士因缺乏锻炼导致双腿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他们也经常遇到一些患者因缺乏术后锻炼的意识,手术做好了,功能却没有恢复。黄肖群说,术后要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运动方式介入康复锻炼,这可以保持肢体和关节的正常功能,促进身体的恢复。 详情请见8月6日《三峡晚报》A16版http://sxwb.cnhubei.com/sxwb/20140806/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多发性神经炎膝盖症状有哪些
邵自强
回答: 多发性神经炎膝盖症状主要有感觉异常、肌肉无力、反射减弱、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疼痛。多发性神经炎是指周围神经的炎症性病变,可能由感染、代谢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 1、感觉异常 患者可能出现膝盖周围皮肤麻木、刺痛或烧灼感,部分患者描述为蚁走感或袜套样感觉减退。这些症状通常从远端向近端发展,可能与神经纤维的脱髓鞘改变有关。感觉异常在夜间或受凉后可能加重,影响日常行走和站立平衡。 2、肌肉无力 膝盖周围肌肉力量下降表现为上下楼梯困难、蹲起费力,严重时可能出现足下垂或跨阈步态。肌无力通常呈对称性发展,与运动神经纤维受损有关。长期肌无力可能导致肌肉萎缩,特别是股四头肌体积明显减小。 3、反射减弱 膝跳反射减弱或消失是常见体征,检查时叩诊锤叩击髌韧带下方时反应迟钝。反射减弱与传入神经纤维传导障碍有关,常伴随跟腱反射减弱。这种改变往往早于明显肌无力出现,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4、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膝盖周围皮肤可能出现出汗减少、温度调节异常,表现为局部皮肤干燥或潮红。严重者可出现营养性改变如皮肤变薄、指甲变脆。这些症状与细小无髓神经纤维受损相关,在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中尤为常见。 5、疼痛 部分患者出现膝盖深部酸痛或闪电样疼痛,夜间加重并影响睡眠。疼痛可能源于神经根或神经干的炎症反应,在吉兰-巴雷综合征等急性神经炎中较突出。疼痛程度与神经损伤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 建议保持适度膝关节活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造成神经压迫。可进行温水浴或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但温度不宜超过40摄氏度。饮食需保证充足B族维生素摄入,如适量食用全谷物、瘦肉和绿叶蔬菜。出现进行性肌无力或感觉障碍加重时须及时就医,完善神经电生理检查明确损伤程度。避免自行使用止痛药物掩盖病情进展,所有治疗应在神经科医师指导下进行。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