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

心血管内科 (共9位医生)

科室简介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医院心血管内科现有1名教授、2名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和3名主治医师,设有CCU病房和心电监护室,形成了以原业务院长邓万俊教授、现任业务院长覃事范主任医师和现任科主任马小峰为核心的强大医疗阵容。该科关注国内外心内发展动态,打探心内学科前沿,凭借雄厚的团体实力和高精尖诊查设备,攻坚克难,先后承担省级科研课题2项,成功开展了经桡动脉冠脉支架植入术、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微创介入治疗术、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等一系列高难新技术、新项目,在心肌梗死、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顽固性心衰等急危重症的救治上优势明显。2008年3月,成功施行一例“双心室同步起搏器+埋藏式除颤器植入术”。衡南县年愈花甲的夏老汉,因心脏病辗转求医近十年,到我院时已成顽固性心衰,心律恶性失常,确诊为“扩张性心肌病晚期”。救治这类病人,药物效果差,采用心脏移植又费用天价、供体观觅,抗心衰+自动除颤起搏器植入是大多数此类患者的首选。此类患者心脏奇大、心房与心室收缩异常,手术难度极大,稍有不慎,病人就可能在术中发生心源性猝死。到目前为止,这项手术属国内成功的第4例、省内成功的第2例、衡阳市成功的第1例,标志着我院心内科又跃上了技术新台阶。

曾留学法国的心血管专家邓万俊,率先在国内报道“脉冲多普勒超声对三尖瓣返流的诊断价值”、“连续多普勒超声估测三尖瓣返流时的肺动脉压”、“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位置对肺动脉血流频谱的影响”等研究成果;首次在国内提出“阵发性心房纤颤可提示潜在性预激综合症”的新观点;较早在国内开展“右心导联心电图诊断右室梗塞”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分型”的临床观察,对心电图疑难心律失常、心电向量、临床心脏电生理、心室晚电位、心律变异性分析等有深入的研究,撰有专著2部,学术论文、译文数百篇。

心内专家,现任业务院长覃事范,先后主持开展“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尿激酶、蝮蛇抗柱酶溶柱疗效观察”等临床研究。1993年从北京安贞医院进修回院后,主持开展了“右心导管检查术”、“有创心脏电生理检查术”、“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心绞痛与心梗死有什么区别
高云
回答: 心绞痛与心肌梗死心梗的主要区别在于冠状动脉阻塞程度、症状持续时间及组织损伤情况。心绞痛是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胸痛,通常持续数分钟;心肌梗死则是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导致心肌坏死,疼痛更剧烈且持续超过30分钟,可能伴随休克或心力衰竭。 1、发病机制 心绞痛由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发,多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血管部分阻塞。心肌梗死则是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完全堵塞血管,心肌因持续缺血发生不可逆坏死。两者病理基础相似,但血管阻塞程度和心肌损伤性质存在本质差异。 2、症状特点 心绞痛表现为阵发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常放射至左肩臂,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心肌梗死疼痛更剧烈且持续30分钟以上,伴有濒死感、大汗淋漓,硝酸甘油无效,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甚至意识丧失。 3、辅助检查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心肌酶谱正常。心肌梗死心电图呈现ST段抬高及病理性Q波,肌钙蛋白等心肌坏死标志物显著升高。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血管狭窄位置和程度,是鉴别诊断的金标准。 4、危险程度 稳定性心绞痛预后较好,通过药物控制可长期维持。心肌梗死属于急危重症,院前死亡率较高,即使存活也可能遗留心力衰竭、室壁瘤等并发症。不稳定性心绞痛介于两者之间,是心肌梗死的前兆状态。 5、治疗原则 心绞痛以抗血小板、扩血管药物为主,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硝酸异山梨酯片。心肌梗死需紧急再灌注治疗,包括注射用阿替普酶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两者均需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调脂药物稳定斑块。 日常应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心绞痛患者可遵医嘱备用硝酸甘油片,心肌梗死康复期需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出现持续胸痛应立即平卧休息并呼叫急救,切勿自行走动或驾车就医。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