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检验科 (共1位医生)

科室简介

广州医学院医学检验系成立于1989年,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检验系打造了一个南粤教育的品牌,创造了学科领域一个个新的精彩,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面向社会的办学路线。检验系面向社会、依靠社会、服务社会,以广医一院、广医二院为基点,开辟了广州市内包括省医、中山一院、中山二院等10间三甲医院作为教学基地,聘请了22名检验界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另外,还与广州金域检验中心合作,于1996年签订了金域奖学金,并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以及就业机会等。2005年和2008年我系还分别和德灵·冯·贝林公司及罗氏公司签订了德林奖学金及罗氏诊断奖学金。

院系科合一的管理模式。自1995年起,医学检验系正式设立于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系主任由时任院长吴开俊教授担任,副主任由张石粦副院长和陈伯铭教授担任。该模式,将检验系的人才优势和医院强大的医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管理体制得到统一,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与毕业考相结合。1995年起,我校首届检验本科率先开始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是广东地区医学院校检验本科教育中最早开始毕业论文答辩的院系。该特色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加上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毕业生们能快速地适应临床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二十年来,检验系秉承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继续弘扬三大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由面向社会的办学路线转向以高校附属医院检验科师资为基础的“科系合一”的办学模式。2006年,医学检验专业被评为省市两级名牌专业,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扶持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2008年医学检验专业还被评为国家特色建设专业。检验系连续多届被选为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检验专业校际会的常务理事单位,《检验医学教育》杂志的承办单位、编委单位,是广东省临床基因扩增示范培训基地,也是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全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在中国唯一的培训基地。

检验系下设五个教研室,分别为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血液学及临床基础检验学教研室。现有教师41人,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占54%,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63%,省部级重点培养教师1人,校级重点培养教师8人,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教师7人,有8人获省部级先进教师表彰,18人获厅局级及校级先进教师表彰。

检验系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检验系还开展继续教育,立足广州,服务广东,面向全国,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较好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检验人才。

检验系每年都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一些重点大学建立了科研协作关系,多次选送教师赴美国、日本、香港、澳门等地学习、交流;构建了开放式实验室和研究实验中心一体化的科研平台,科研投入达1300余万元。现有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实验室诊断、临床微生物免疫学实验室诊断及临床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诊断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24项,市级科研项目14项,院级科研项目16项,承担省、市级教学课题8项,院级教学课题24项,共完成国家级论文79篇,省级论文209篇,教学论文59篇,获得省市科研成果12项,院级科研成果16项,主编、参编教材达21部。同时,我系也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科研立项23项,获院级嘉奖12项。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正式成为深圳社保局定点医疗机构

在我院与深圳市社保局的共同努力下,4月18日起,来我院就诊的深圳参保患者,不仅可以得到优质专业的医疗服务,更可以享受到便捷的即时费用结算服务。 自今年2月,我院与深圳市社保局签订《深圳市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书》正式成为深圳市社保局异地定点医疗机构以来,致力于不断推进定点医院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各专业科室进行协议、政策与业务操作等方面的培训,努力为深圳参保人员来院就诊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培训中,医院围绕《医疗服务协议书》中的内容,针对参保人身份核实、协议医师职责、就医管理要求、监督检查重点等内容进行详实的讲解,并宣传普及了深圳市社保知识和21地市联网结算情况,有效地促进了院内各科室医务人员认真遵守服务协议条款,严格履行医保医师职责,认真落实我院 “依规操作,优质文书,有效沟通”的中心工作要求。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高血压持续不降的原因
高云
回答: 高血压持续不降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药物依从性差、继发性高血压未确诊或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有关。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需及时排查原因并调整治疗方案。 1、遗传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具有家族聚集性,若父母双方均有高血压病史,子女患病概率显著升高。这类患者可能存在钠敏感性增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等遗传缺陷,导致血管持续收缩。建议通过基因检测明确风险,日常需严格限盐并定期监测血压。 2、不良生活习惯 高钠饮食、酗酒、吸烟及缺乏运动均可导致血压难以控制。每日钠摄入量超过5克会加重水钠潴留,酒精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尼古丁则引起血管痉挛。需逐步将食盐量降至3-5克/日,戒断烟酒,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用药不规范 漏服降压药或自行调整剂量是常见原因。部分患者因担心药物副作用间断服用钙拮抗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或擅自停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胶囊。需使用分装药盒提醒服药,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评估药物安全性。 4、继发性高血压 约10%难治性高血压由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引发。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会出现肾素活性异常升高,嗜铬细胞瘤则表现为阵发性血压骤升。需通过肾上腺CT、肾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必要时行介入或腹腔镜手术。 5、合并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会加重血管损伤。胰岛素抵抗可激活交感神经,尿酸结晶沉积会引发血管炎症反应。建议联合使用二甲双胍缓释片与非布司他片,同时控制血糖与尿酸水平,血压目标值应低于130/80mmHg。 高血压患者需每日早晚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选择低脂高纤维饮食如燕麦、西蓝花等,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若调整生活方式后血压仍高于140/90mmHg持续1周,或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到心血管内科就诊。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引发脑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