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院环境 Hospital about us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急救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也是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在医院。前身是始建于1903年的“中法韬美医院”,解放后几经调整,先后易名为“广州市工人医院”、“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1974年成为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1981年更名为“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位于美丽的珠江河畔,繁华的海珠广场西侧,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另外海印院区位于珠江南畔的海印桥南侧,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省市共建重点工程医院31层新住院大楼于2009年10月投入使用,成为珠江沿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医院目前开设病床近1500多张,设有31个临床科室、16个医技科室。医院现有职工2200多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和省市优秀专家20多名,高级职称人员40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1900多人。全院设备总值近4亿元,拥有PET/CT、生物及适形调强直线加速器、3.0TMRI、大型数字平板DSA、128排CT、ECT以及全国首条全自动化检验流水线、自动化药房系统等大批精尖设备。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呼吸疾病研究机构之一。现为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同时也是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药理基地;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和多项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基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担任所长,设有呼吸内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变态反应科和重点实验室技术管理部,以及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监测、呼吸疾病相关分子生物学、标准化变应原、呼吸生理及肺功能、肺部肿瘤和生物资源库等实验研究平台。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长期的建设与发展中,相继形成了呼吸内科、胸外科、泌尿外科、重症医学科(中心ICU)、骨外科、肿瘤血液科、心血管内科、儿科、妇产科、放射治疗科、中医呼吸、中医乳腺、秃发治疗、肝病等特色专科。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和临床诊治方面处于全国领先,达到国际水平。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省重点学科胸外科在肺癌治疗、肺移植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其肺移植技术是省内唯一医疗点,成功开展肺移植手术40多例,在全国处于第二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症医学科(英东广州重症监护医学中心)是华南地区最具现代化的中心ICU,其重症监护医学水平国内领先。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省重点学科泌尿外科以微创外科技术为特色,年手术量多年在全国处于第一,成立了全国首个微创外科中心,该中心目前已是国内规模最大,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的微创外科中心,并成为全国腔内泌尿外科和腹腔镜外科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2007年,坐落在该中心的国家卫生部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落成,拥有泌尿外科、呼吸科、普外科、胸心外科、妇科等五类培训基地,2008年,国内首批内镜专业技术(呼吸科、泌尿科)考试中心也顺利落成,成为国内先进的内镜专业技术培训平台。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血液中心是医院近年大力打造的又一品牌学科。用多种高水平的先进诊疗手段对恶性肿瘤病人进行整合式诊疗,提高恶性肿瘤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作为高等院校附属医院,医院实行医、教、研有机相融、相互促进的方针,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上也取得了可喜成绩。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内科学(呼吸疾病)、省重点学科6个(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临床检验诊断科、妇产科学、神经病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骨科矫形技术及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广州省泌尿外科重点实验室)。2001年以来,医院共主持国家“937”项目1项、“十五”攻关项目1项、“863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235项,科研论文3336篇(国家级2088篇,省级1248篇),SCI收录150篇。全院共获各种科技奖励5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17项。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2003年的“抗非”斗争中,以钟南山院士为首的广医一院人主动承担广东省大部分最危重非典病人的抢救重任,创造了9个之“最”,为“抗非”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仁爱为本,精诚为强”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医院积极探索人文医学道路,2006年被批准成立全国首家“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同时,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连续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百家文明医院、最佳服务单位、最佳服务单位标兵、文明单位标兵、广州市文明单位、广州市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钟南山院士荣获了全国劳模和中国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白求恩奖章,2011年,以钟南山院士为领军人物的广州医学院呼吸疾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获得广东省首届南粤功勋奖。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06年、2010年,由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两次组织开展的“广东三级甲等医院服务满意度民意调查”中,我院连续两次获得市属医院综合服务满意度第一。2010年,由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主持的全国三甲医院评比排位,在全国1800多家三甲医院中,医院作为广东唯一一家市属医院入围全国最佳医院前50强,肺科(呼吸病专业)更是位居专科全国排行第一。

【详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正式成为深圳社保局定点医疗机构

在我院与深圳市社保局的共同努力下,4月18日起,来我院就诊的深圳参保患者,不仅可以得到优质专业的医疗服务,更可以享受到便捷的即时费用结算服务。 自今年2月,我院与深圳市社保局签订《深圳市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书》正式成为深圳市社保局异地定点医疗机构以来,致力于不断推进定点医院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各专业科室进行协议、政策与业务操作等方面的培训,努力为深圳参保人员来院就诊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培训中,医院围绕《医疗服务协议书》中的内容,针对参保人身份核实、协议医师职责、就医管理要求、监督检查重点等内容进行详实的讲解,并宣传普及了深圳市社保知识和21地市联网结算情况,有效地促进了院内各科室医务人员认真遵守服务协议条款,严格履行医保医师职责,认真落实我院 “依规操作,优质文书,有效沟通”的中心工作要求。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大便先黑后黄是什么原因呢
陈国栋
回答: 大便先黑后黄可能与饮食因素、药物影响、消化道出血、胆道疾病、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建议观察伴随症状,必要时就医检查。 1、饮食因素 摄入动物血液制品、铁剂补充剂或深色食物可能导致大便颜色变化。黑便通常出现在进食后6-12小时,随着食物残渣排出,后续正常黄色粪便会逐渐显现。这种情况无须特殊处理,停止相关食物摄入后1-2天可恢复正常。 2、药物影响 服用铋剂如枸橼酸铋钾颗粒、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片、部分中成药如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时,药物成分与肠道硫化物结合可形成黑色硫化铁。随着药物代谢完成,大便颜色会过渡为黄色。若需确认是否为药物所致,可查阅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条目。 3、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经胃酸作用形成硫化铁会导致黑便,当出血量减少或停止时可能出现黄便。这种情况可能伴有呕血、头晕、心悸等症状。常见病因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需通过胃镜检查确诊。临床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等。 4、胆道疾病 胆总管结石或肿瘤导致胆汁排泄不畅时,初期胆红素代谢异常可产生陶土色便,后期胆道压力变化可能引起间断性黄便。这类情况多伴随皮肤巩膜黄染、右上腹痛,需通过腹部超声或MRCP检查。治疗药物可能涉及熊去氧胆酸胶囊、消炎利胆片等。 5、胃肠功能紊乱 肠道蠕动异常时,食物残渣在结肠滞留时间差异会造成颜色分层。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能伴有腹胀、排便习惯改变。调节可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匹维溴铵片等药物,同时需改善饮食结构和作息规律。 日常应注意记录大便颜色变化的规律和持续时间,避免摄入可能干扰观察的食物。保持膳食纤维摄入均衡,适量补充水分有助于维持正常肠道功能。若黑便持续超过3天或伴有消瘦、腹痛等症状,建议及时进行粪便隐血试验和胃肠镜检查。避免自行使用止血药物,所有治疗需在消化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陈国栋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