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药学部 (共12位医生)

科室简介

重医一院药学部始建于1957年,在老一辈药学专家的带领下,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现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专业技术部门。下设临床药学科、药品调剂科、药品采购科、静脉用药配置中心、制剂室、临床药理教研室、临床药学及药物临床试验实验室;占地面积约6000余平方米,其中,临床药学科学习、办公、信息工作以及科研实验室面积合计约1950 m2。主要承担着医院药事管理、药品采购供应、药品调剂、全日制临床药学服务、临床药师培训以及科研教学等工作。

药学部现有药学专业技术人员148名,其中国家级学会委员3名;省级学会主委1名、副主委3名,省市级常委4名;国家级刊物副主编1名、常务编委2名、编委4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7名;正高职称5名、副高级职称17名;博士学位8名、硕士学位21名。药学部实行“人才优先”战略,以打造“高素质、实战型”临床药师队伍为目标,依托药理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采用学历学位培养与专科岗位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规范、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一批青年硕士和博士迅速成长为专业骨干,一支以临床药师为主的,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药学队伍已基本成型。

药学部有完备的管理体系,包括健全的质量管理组织,完善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和质控考核指标;坚持每月检查督导,追踪整改措施落实以利持续改进。该体系有力地保障了药事管理的规范、高效运行。

药学部从2002年开始致力于临床药学实践,现有临床药师29名,其中驻科临床药师11名(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专业方向包括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营养支持剂、内分泌疾病药物、心血管药物、呼吸系统疾病用药等。以实现全程药学服务为目标,在医院全面实行临床药师制的基础上,在国内首家开展“全日制临床药学服务”,实施五年来,共完成近万例。该举措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药学服务的时效性,获得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2006年12月,药学部成为卫生部第二批,重庆首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现有抗菌药物专业、肠内肠外营养专业的临床两个培训专业。面向全国开展多层次的药学培训,如临床药学学员培训、研究生临床药学服务技能培训、临床药师后备人才培训、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层骨干人员培训等。截止2012年,已培养来自云、贵、豫、川、渝等省份的临床药学学员共计38人,累积接收外院进修人员86人,专科的辐射力、影响力日益显现。

临床药理教研室是卫生部首批临床药理基地,于1994年获药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从2000年开始与重庆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承担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麻醉学、护理学、心理卫生等专业本科生、七年制的《临床药理学》、《老年药理学》、《精神药理学》教学工作以及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专题实习教学。

药学部积极发挥地区龙头医院的引领作用,通过举办培训班、学术讲座、对口支援、接纳进修学习、现场指导等方式积极进行指导帮扶,推动本地区药事管理科学、规范运行;促进各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内涵建设、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三年累积帮扶二级医院43个,三级医院8个,其中阜外医院15个,接收外院进修人员86人,其中阜外进修生22个,对提高本地区的药事管理整体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和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药学部在药事管理、临床药学、临床药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多次荣获卫生部、中华医学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学会等部门颁发的集体及个人奖项:重庆市首家“放心药房” 称号(1999年)、重庆市医院药学系统首家市级“青年文明号”(2001年)、“重庆市杰出青年文明号”称号(2008年)、“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优秀奖”(2009年)、中国医院协会“全国医院药事管理优秀奖”(2011年)。

药学部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不断强化学科和管理建设。以提升临床药学服务能力为核心,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以信息系统建设为支撑,以药学服务质量控制为保障,使自身发展与区域引领辐射作用相互促进的发展思路,明确提出“一个体系(药学服务质量管理),一个中心(个体化药物治疗研究与应用)、一个基地(药学人才培训)”的建设任务以及“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的总体目标;依托挂靠在医院的“重庆市药事管理质控中心”、“重庆市转化医学中心”、“重庆市临床分子医学检测中心”、国家首批“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和“重庆市紧急医学救援队移动医院”等平台,积极开展以临床药学实践为主各项医院药学工作,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借着国家及医院大力发展临床药学的东风,我们坚信,重医大附一院药学部必将迎来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重医一院产科成功实施胎儿镜下白化病检查

2014年7月4日中午,重医一院产科胎儿医学团队为一位孕24周的孕妇成功实施了胎儿镜下白化病检查,该手术是产科继胎儿镜下胎盘吻合血管电凝术后在胎儿宫内诊断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该孕妇王某来自彭水,9年前曾生育一女,女儿出生后头发金黄,随着年龄增大,全身毛发逐步变成了白色,来渝就诊后被诊断为白化病。今年初,王某怀上二胎的消息让全家人兴奋不已,但同时也充满担忧,担心生下来的宝宝又是白化病。在得知重庆市产前诊断中心有相关检查技术后,王某来到重医一院,产科黄帅医师对她进行了详细检查并建议实施胎儿镜下白化病检查。据了解,胎儿镜检查是在超声定位后用很细的光学纤维内镜经母体腹壁穿刺,经子宫壁进入羊膜腔,观察胎儿外貌,是产前诊断最直接有效的技术。 7月4日,重医一院产科副主任漆洪波、李俊男主治医师和黄帅医师共同为王某进行胎儿镜下白化病检查,手术难度较大(胎盘位于前壁,且胎儿为臀先露仰卧位),在准确超声定位避开胎盘后,躲过肢体以及胎盘终于顺利查看到胎儿头部毛发,胎儿镜下显示胎儿的头发是黑色。术后检查后胎儿一切正常,两天后王某顺利出院。 据悉,借助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医一院产科购置了胎儿医学治疗设备,并进行胎儿医学人才培养。目前,产科已成功开展了产时胎儿外科手术、胎儿镜下胎盘吻合血管电凝术、射频消融选择性减胎术(中国中西部地区首例)等,此次手术是重医一院产科首次用胎儿镜检查白化病,体现了该科在西南地区胎儿宫内诊断技术以及胎儿宫内治疗水平的领先地位。胎儿镜除用于胎盘吻合血管电凝术、白化病检查等外,还可进行皮肤活检、外生殖器畸形检查等。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30岁得糖尿病能活多长时间
刘福强
回答: 30岁确诊糖尿病后,若血糖控制稳定且无严重并发症,预期寿命可接近正常人群。糖尿病患者的生存时间主要取决于血糖管理效果、并发症预防及生活方式调整。 糖尿病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和健康管理,能够显著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早期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坚持饮食控制、规律运动、按时用药的情况下,多数可维持数十年正常生活。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阿卡波糖片等药物控制血糖,配合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可使血糖长期达标。同时需要关注血压、血脂等代谢指标,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建立良好的医患随访机制,每3-6个月进行并发症筛查,尤其注意眼底、肾脏和神经病变的早期发现。 若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可能出现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不同程度影响生存质量。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可能危及生命。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感染等情况下,生存期可能缩短。对于已出现肾功能衰竭等终末期并发症的患者,需通过透析或移植等替代治疗维持生命。 建议糖尿病患者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每日进行3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饮食上选择低血糖指数食物,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增加蔬菜和优质蛋白比例。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自行增减药物。通过综合管理,多数糖尿病患者能够获得与健康人群相近的生存期。 刘福强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