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康复科 (共6位医生)

科室简介

康复科是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学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康复的对象:损伤与急、慢性疾病,老龄带来的功能障碍者及先天发育障碍者。

一、康复人员构成:康复医学科的前身为中西医结合科,康复科人员构成为西医、中西医、针灸、运动医学专业人员。80年代起,康复医学在我国兴起,我院康复科成立,并送出人员到南京、武汉、广州、香港等地学习,并将理疗科与康复科组建为康复科。我科现有人员:康复医师12人,包括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4名,其中在读博士1名,硕士5人;康复治疗师10人;护士11人,包括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5名;1人为贵州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副主委,1人为常委。

二、康复科现有床位50张,病区面积约450平方米,运动治疗区面积约150平方米,物理治疗区面积约120平方米。

四面山康复医院病区面积约1000平方米,床位30张,运动治疗区面积约200平方米,物理治疗区面积约150平方米,功能评定区面积约50平方米。

三、现有的康复运动治疗设备;重心平衡仪、上下肢自动康复机、肩关节训练器,截瘫行走器、肩关节CPM 、肘关节CPM 、腕关节CPM 、踝关节CPM、膝关节CPM、跑台、减重训练器、PT床、电动直立床、颈腰椎牵引器、流动按摩床、平衡杠、斜板、直立架、股四头肌椅、功能自行车、成人助行车、组合软垫、哑铃、滑轮吊环训练器、前臂旋转训练器、肩关节旋转训练器、肋木及手指阶梯、牵引床、磨砂板及附件、手指功能训练箱、手指网架等康复设备价值近100万。现有的理疗仪器:神经肌肉反馈治疗仪,电脑中频治疗仪、微波治疗仪、超短波、超声波、偏振光、半导体激光、紫外线治疗仪、智能蜡疗系统等理疗设备价值近50万。

四、开展的康复功能评定:运动功能评定、徒手平衡功能检查、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手功能评定、步态分析检查、认知知觉功能检查、失认失用评定。

五、开展的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及作业疗法:肉毒素注射治疗、有氧运动训练、引导式教育训练、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关节松动术、推拿治疗、作业疗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等幅中频电疗法、干扰电疗法、共鸣火花电疗法、超短波疗法、微波疗法、红外线疗法、直流电疗法、紫外线疗法、低强度激光疗法(氦-氖激光、半导体激光照射疗法)、偏振光疗法、热磁振疗法、超声波疗法、石蜡疗法、牵引疗法等。

六、康复治疗的疾病:1、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脑卒中(脑出血 脑梗塞)的康复 颅脑损伤的康复 脊髓损伤的康复 周围神经病损的康复 2、骨关节疾病的康复:骨折的康复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康复 骨性关节炎的康复 手外伤的康复 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康复 截肢后的康复 颈椎病的康复 冻结肩的康复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 软组织损伤的康复 3、内脏疾病的康复:冠心病的康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 糖尿病的康复 4、其他常见疾病的康复处理:骨质疏松症的康复 烧伤的康复 慢性疼痛 痉挛 压疮 局部感染 神经源性膀胱。

康复科目前与国内兄弟单位、香港复康会及日本协力机构展开广泛合作,形成以现代康复技术与传统的中医中药康复手段相结合的康复治疗特色,许多疾病的康复在省内居先进水平。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晚期甲状腺癌病人的福音

2014年5月,我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了一名来自绥阳县的51岁的女患。该患因甲状腺癌在外院行手术治疗后4年,再次发现颈部肿块1月就诊于我院,入院行颈部彩超及颈部CT检查,考虑甲状腺癌复发并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肿瘤侵犯气管及喉部,该患入院完善相关术前检查,行全院会诊讨论后于2014年6月9日,在我院甲状腺乳腺外科程晓明主任医师、曾峰副主任医师及耳鼻喉科的蒋正举主任医师主刀下顺利完成了遵医附院首例晚期甲状腺癌根治+右颈侧区淋巴结廓清术+喉切除气管造瘘术,手术顺利。患者术后在全科医护人员的细心治疗及精心护理下恢复顺利。 众所周知,甲状腺癌预后非常好,尤其是45岁以前的年轻甲状腺癌,但是对于45岁以后的甲状腺患者来说就不容乐观,部分患者入院就诊时癌症就已经浸润局部喉、气管及周围组织,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气管压迫症状才来就诊。绝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因为不愿接受喉切除气管造瘘手术,而选择姑息性甲状腺癌切除术,最后容易导致复发,或者出现气管压迫症状,而非死于甲状腺癌疾病本身。 甲状腺癌根治+右颈侧区淋巴结廓清术+喉切除气管造瘘术的开展,可以使甲状腺癌浸润喉及气管的患者得到根治,长期生存。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高血糖的饮食指导有哪些
赵蕾
回答: 高血糖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合理分配餐次等方式改善血糖水平。高血糖可能与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不良饮食习惯、肥胖、遗传等因素有关。 1、调整饮食结构 高血糖患者需均衡摄入优质蛋白、健康脂肪和复合碳水化合物。每日蛋白质可来源于鱼类、鸡胸肉、豆腐等低脂食材,脂肪以橄榄油、坚果为主,碳水化合物优先选择全谷物。避免精制糖和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如糕点、油炸食品。这种饮食模式有助于稳定餐后血糖波动。 2、控制碳水化合物 每日碳水化合物总量应控制在130-200克,每餐主食约50-75克。建议用糙米、燕麦等粗粮替代白米白面,采用食物称重法精确计量。需特别注意隐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如勾芡汤汁、含糖调味酱等。分次摄入碳水化合物比集中进食更利于血糖平稳。 3、增加膳食纤维 每日应保证25-30克膳食纤维,其中水溶性纤维占比需超过三分之一。西蓝花、魔芋、苹果等富含水溶性纤维的食物能延缓糖分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峰值。食用时需注意循序渐进增加摄入量,避免胃肠不适,同时配合足量饮水。 4、低升糖指数食物 选择升糖指数低于55的食物作为主食来源,如藜麦、黑豆、扁豆等豆类,搭配适量乳制品和坚果。这些食物消化吸收缓慢,血糖生成负荷较低。需注意同种食物不同加工方式会影响升糖指数,如燕麦片的升糖指数低于即食燕麦粉。 5、合理分配餐次 采用三餐两点制或少量多餐模式,每餐间隔不超过4小时。早餐应占全天能量的30%,包含优质蛋白和复合碳水;午晚餐各占35%,加餐以坚果、无糖酸奶为主。睡前2小时避免进食,防止夜间血糖波动。规律进餐时间有助于建立稳定的血糖代谢节律。 高血糖患者除饮食控制外,需配合每日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氧活动。定期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记录饮食日志以便调整方案。烹饪方式推荐蒸煮炖拌,避免煎炸。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和铬等微量元素,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营养补充剂。出现持续高血糖或波动过大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赵蕾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