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风湿免疫科 (共23位医生)

科室简介

风湿免疫科是国内创建最早的风湿免疫专科之一,为教育部重点学科(临床免疫)。目前,全科有60余人的临床及科研队伍,包括教授/主任医师及副教授11人,主治医师及住院医师9人,护士(师)19人及助研/副研和实验员8人,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30人。该科教授在国内外任职包括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候任主席、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Intl J Rheum Dis》、《Scand J Immunology》、《Lups》、《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等多种期刊杂志的主编、常务编委或审稿人。风湿免疫科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风湿免疫专业博士、博士后及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6人具有博士生导师、副导师或硕士生导师资格。先后获得的荣誉和称号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北京市科技新星、北大医学部优秀青年人才、APLAR杰出基础及临床研究获得者、医学院学术之星、校级及院级优秀教师等。作为牵头单位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50余项逾4000万元的科研课题。与美国、英国、瑞典及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风湿免疫科每年接受多批来自世界各地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生、进修生、观摩及协作研究人员,多次接待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瑞士、加拿大及日本等国家风湿病专家来访,并与上述国家开展了广泛合作,该科每年门诊逾4万人次。近年来,开展了多种新抗体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除常规项目外,共20多项新的风湿病实验室诊断方法。同时,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等疾病,开展了T细胞疫苗、免疫净化、小剂量环磷酰胺冲击等10余项新的免疫治疗方法。这些诊断及治疗方法居国内外前列。连续四年获医院优秀医疗和/或优秀科研团队。该科已在《Autoimmunity》、《Lups》、《Ann Rheum Dis》、《Arthritis & Rheumatism》、《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及《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等主要风湿病、内科学及免疫学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文300余篇,其中英文论文40余篇。主编或参编了《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炎诊断与治疗》等20余部风湿病和免疫学专著及医学生教材。先后获得“Westpac医学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及北京市科技奖等多项国内外学术成就奖,并在国内连年获得全国风湿病年会及《中华风湿病杂志》优秀论文 一、二等奖。近年来,先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
   风湿免疫科特色诊疗:1、免疫吸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2、T细胞免疫(疫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来氟米特及免疫吸附联合治疗干燥综合征;4、环磷酰胺小冲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5、云克对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破坏的治疗作用;6、依地酸钙钠(EDTA)免疫治疗系统性硬皮病;7、骁悉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8、帕夫林/普乐可复(FK506)治疗白塞病;9、强直性脊柱炎的联合治疗;10、痛风的规范化治疗;11、益赛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2、美罗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13、类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4、他克莫司治疗狼疮及血管炎患者皮损;15、沙利度胺治疗白塞病。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焦虑症是老年痴呆症前兆吗?
邵自强
回答: 焦虑症不一定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但长期未干预的焦虑可能增加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老年痴呆症通常由神经退行性变、脑血管病变等因素引起,而焦虑症多与心理压力、遗传或环境刺激相关。两者在部分症状上可能重叠,但发病机制和核心表现存在差异。 焦虑症患者可能出现持续紧张、过度担忧等情绪症状,部分人伴随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力暂时性减退,这与压力激素水平升高有关。但这类认知变化通常是可逆的,通过心理治疗、规律运动或药物干预可显著改善。老年痴呆症的认知衰退则呈进行性加重,早期以近事遗忘、定向障碍为主,后期伴随人格改变和生活能力丧失,与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等病理改变直接相关。 少数研究提示,中重度焦虑若持续5年以上,可能通过慢性炎症反应或海马体萎缩间接影响认知功能。这类人群出现轻度认知障碍的概率略高于普通人群,但转化为老年痴呆症的比例仍较低。临床更需警惕的是抑郁症状,其与老年痴呆症的相关性较焦虑更明确。 建议中老年焦虑患者定期进行认知功能筛查,保持社交活动和脑力锻炼。均衡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有助于维持大脑健康。若出现持续记忆减退或执行功能下降,应及时到神经内科或精神科进行鉴别诊断。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