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生殖医学科 (共8位医生)

科室简介
生殖医学科主要工作职责在于生殖健康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目前设有男科诊室和女科诊室,男科主要诊治范围主要分为三大方面:第一方面是男性不育症,包括少精子症,弱精子症,少弱精子症,无精子症,畸形精子症,精液不液化等,第二方面是前列腺疾病,包括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等,第三个方面是男性性功能障碍的治疗,包括勃起功能障碍,早泄,逆行射精,不射精,性欲障碍等。女科主要诊治主要集中在急慢性盆腔炎、排卵障碍性不孕、输卵管炎性疾病不孕、免疫性不孕、内异性不孕、先兆流产、反复自然流产、月经不调、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试管婴儿术前调理、试管婴儿术后保胎等。
  生殖医学科根据多年来临床经验的回顾,总结出十二字诊治经验“中西结合,男女同诊,内外兼治”。该科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也将此十二字贯穿始终,检查诊断时“男女同诊”,这样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更有利于找到问题所在,从而能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治疗时,“中西结合,内外兼治”,即运用中医的宏观理论与西医的微观理论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内服与外治相结合。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特别提出将中医外治法有机的应用于不孕不育治疗之中,如中药灌肠,外敷,穴位帖服,针刺促排卵等,并辅助以妇科微波治疗,中频脉冲治疗物理治疗,最大程度的提高治疗效果。
  生殖医学科同时对先兆流产、试管婴儿前后调理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出了具有科室特色的诊疗方案,有效的提高了先兆流产的治愈率和试管婴儿的胚胎着床率。
  生殖医学科研究方向:在紧张繁忙的临床工作的同时,我们紧抓科室科研建设,科研的着重点放在男性不育的特发性少弱精子症的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以及中医中药对女性子宫内膜容受性影响的研究两大方面。这也是目前临床治疗过程中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可以突出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的两个问题。
  生殖医学科在过去三年里,生殖科医生共发表论文23篇,其中一级论文16篇;科研课题立项厅局级14项,获得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三等奖3项,杭州市卫生科技创新1等奖,杭州市医药科技创新三等奖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生活中的中医药??看似简易,字字真经的中医启蒙书

2014年1月19日,由何革院长主编的《生活中的中医药》首发式在浙江饭店顺利召开。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肖鲁伟会长、杭州市卫生局孙雍容副局长、原杭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傅学铨会长为新书揭牌。 《生活中的中医药》由浙江省卫计委张平副主任、杭州市卫生局滕建荣局长写序,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养生•道”、“中药•效”、“疾病•疗”、“情志•调”、“食疗•补”、“误区•绕”六个章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解读中医中药知识内涵,讲述中医药养生知识与保健理念。从中医药的预防保健(治未病)开始,由浅入深的漫谈中医药,使中医药科普的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达到高度统一,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走进中医药这一神奇的殿堂,感悟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并能运用其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保健,以及对日常疾病的了解,进而将中医的养生与保健方法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 本书在各大书店及医院小卖部均有销售,随书附赠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纪念邮册一份,数量有限,送完为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小孩子反复发烧是什么原因
周小凤
回答: 小孩子反复发烧可能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系统异常、中暑、川崎病等因素有关。反复发烧通常表现为体温波动超过3天,伴随食欲减退或精神萎靡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布洛芬混悬滴剂等药物,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 1、病毒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或流感病毒等感染是儿童反复发烧的常见原因,可能伴随咳嗽、流涕等症状。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补充水分。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辅助退热,同时观察是否出现皮疹或脱水表现。 2、细菌感染 中耳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等细菌感染会导致持续性发热,可能伴有耳痛、呼吸急促等表现。确诊需通过血常规或病原学检查,医生可能开具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等抗生素。家长需注意完整用药疗程,避免耐药性产生。 3、免疫系统异常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周期性发热,通常伴随关节肿胀或晨僵。此类情况需进行抗核抗体检测,治疗需联合使用萘普生钠片等非甾体抗炎药。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体温和关节症状变化。 4、中暑 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活动可能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异常,表现为反复低热伴头痛、恶心。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温水擦拭腋窝等部位物理降温。可口服补液盐散预防脱水,若6小时内未缓解需就医排除热射病可能。 5、川崎病 该血管炎性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特征为持续5天以上高热伴草莓舌、淋巴结肿大。确诊需心脏彩超检查冠状动脉是否受累,治疗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发病2周内是干预关键期,家长需密切监测心率变化。 家长应记录发热时间曲线和伴随症状,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选择米粥等易消化食物。体温上升期避免过度包裹,退热期及时更换汗湿衣物。恢复期可进行温水擦浴促进散热,但禁止酒精擦拭。若发热间隔缩短或出现抽搐、意识模糊等表现,须立即急诊处理。定期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有助于预防感染性发热。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