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医院

功能神经外科 (共0位医生)

科室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即神经外科八病区功能组是在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忠诚院士的领导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立的,是以治疗功能神经外科疾病为主的神经外科病区。在王忠诚院士的倡导下,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于1998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DBS手术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并取得了成功。在病区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建国教授的带领下,全体医护人员经过多年努力,现已将该病区发展成为北京市和天坛医院重点发展学科之一。
  主要收治以帕金森、肌张力障碍等运动障碍性疾病、癫痫、疼痛、颅神经疾病等为主的功能神经疾病患者,手术量连年增长,天坛医院功能病区和医疗联盟丰台医院癫痫病区年手术总量接近900台,其中脑深部电刺激手术达到300例(500多侧),癫痫手术超过300多例,手术数量和质量均居国内领先水平。
  科室创建以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功能神经外科的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创造性地应用丘脑底核电刺激成功治疗了肌张力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Hallervorden-Spatz病、Fahr综合征、舞蹈病等,总共完成脑深部电刺激手术超过1000例,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奠定了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另外,功能神经外科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国产脑起搏器并获得成功,名列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这十年”的第六项科技成果。病房还积极进行新技术应用的探讨,目前可以开展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和神经调控在内的各种监测定位技术和治疗方法。
  2014年8月,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与北京丰台医院签订正式合作协议,以医疗联盟的形式在北京丰台医院成立了癫痫诊疗中心,以解决病区空间小对学科发展的制约。癫痫诊疗中心由张建国教授任中心主任,多名神经内、外科专家组成医疗团队,进行联合门诊、查房、会诊讨论及手术,每周四由神经外科张凯主任、神经内科邵晓秋主任主持病例讨论,同时进行癫痫病人进行术前评估。目前中心设有2个病区,开放床位60张,配备有先进的CRW头架,alpha-omega术中电生理记录仪等仪器,癫痫中心配备有日本光电高清视频脑电6台,普通视频脑电4台,并设有专门的心理评估室、病例讨论室、资料存储室,配有专业的心理评估医师、脑电图医师及技师多名,开展各种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
  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神经调控技术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以及神经电刺激治疗与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及北京市重点科研课题,目前已获得各项科研基金(国家十二五科研支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级项目及其他)近1500万元,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50余篇(SCI论文50余篇)。
  科室也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经过多年人才储备,已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名,讲师4名。同时,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还本着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在临床工作中,融汇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并与欧美多家医学中心深度合作,相互交流,使治疗理念不断更新,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国功能神经外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暂无医生信息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心血管内科电生理团队首次完成高难度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目前,临床上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经导管射频消融和外科手术治疗三种方式。大多数患者是通过药物治疗的,但由于药物治疗存在成功率低、药物副作用大等问题,而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具有痛苦小、微创、可以根治疾病的特点。患者住院时间短,1-3天即可出院,术后恢复快。对于室上速、房速、房扑、室早以及特发性室速等心律失常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随着技术进步,对于房颤、器质性室速等复杂心律失常采用导管消融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在医院各级部门大力支持下,心血管内科今年申报的新技术项目,即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已经正式启动。心血管内科成立了以博士后林涛医师为组长的心脏电生理专业团队,在我院首次开展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手术。目前已完成7例心律失常患者的射频消融术治疗,这7例患者包括室上速2例,室早1例,房扑2例,界棘房速1例,房室结双径合并房扑1例。这7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效果良好,心律失常得到根治,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2-3天康复出院。心血管内科对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心血管内科在心律失常的诊治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能够跟上目前国内外心律失常领域的最新技术,为广大心律失常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技术和服务,也为未来学科综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鼻癌初期是塞一边鼻子治疗方法
李延忠
回答: 鼻癌初期通常表现为单侧鼻塞,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鼻癌可能与EB病毒感染、长期接触致癌物质、遗传因素、慢性鼻窦炎反复发作、长期吸烟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单侧鼻塞、鼻涕带血、头痛、面部麻木、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1、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是鼻癌初期的首选治疗方法,适用于肿瘤局限在鼻腔或鼻窦的情况。手术方式包括鼻内镜下肿瘤切除术、上颌骨部分切除术等。手术可以彻底切除肿瘤组织,减少复发概率。术后需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手术切除后可能需要进行辅助治疗,如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 2、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适用于无法手术或术后辅助治疗的情况。放射治疗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化学治疗联合使用。放射治疗可能导致皮肤反应、口干、味觉改变等副作用。治疗期间需要保持鼻腔清洁,避免感染。放射治疗结束后需要定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 3、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通过药物杀死癌细胞,常用于晚期或转移性鼻癌。常用化疗药物包括顺铂注射液、氟尿嘧啶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等。化学治疗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脱发等副作用。治疗期间需要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化学治疗通常需要多个疗程,具体方案由医生根据病情制定。 4、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针对癌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副作用相对较小。常用靶向药物包括西妥昔单抗注射液、尼妥珠单抗注射液等。靶向治疗需要检测肿瘤的分子标志物,确定是否适合使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靶向治疗通常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 5、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适用于部分晚期鼻癌患者。常用免疫治疗药物包括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等。免疫治疗可能导致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肺炎、结肠炎等。治疗前需要进行相关检查,评估是否适合免疫治疗。免疫治疗需要定期评估疗效,调整治疗方案。 鼻癌初期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吸烟和接触有害物质。饮食上应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肉、鸡蛋、新鲜蔬菜水果等。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强免疫力。定期复查鼻内镜和影像学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治疗期间应保持积极心态,配合医生完成治疗方案。 李延忠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