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医院

呼吸内科 (共0位医生)

科室简介

呼吸内科自建院以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如今已形成相当规模、具备自己的风格和模式、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科之一,呼吸疾病的综合诊治能力已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同时承担在校中专生、大学生、研究生和进修医护人员的相关教学任务。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医疗骨干。
  呼吸内科拥有一支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年轻的医疗队伍,全科现有医护人员54人,医生23人(博士2人,硕士16人),护士28人,技术员2人。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8名、主治医师9名;医生平均年龄35岁(最大49岁、最小24岁)。学科带头人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呼吸内科亦为首都医科大学呼吸病学专业的硕士点,每年培养临床医学硕士2-3人。全科共有病床45张(包括RICU5张,普通病房40张)。
  呼吸内科专业特色:
  1、呼吸内镜介入诊疗技术:经呼吸内镜的腔内介入治疗是我科的特色,呼吸内镜室拥有日本OlympusBF-240及260系列电子支气管、荧光及超声支气管镜、胸腔镜、德国ERBE氩气电刀及CO2冷冻治疗仪、德国STORZ硬质支气管镜等非常完善的呼吸内镜介入治疗设备。开展了呼吸内镜下微创治疗的各项诊断、治疗的新技术。
  呼吸内科呼吸内镜介入技术已经成熟,并形成鲜明的特色,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技术全面的呼吸内镜介入团队,内镜介入技术国内领先的地位得到了外界同行的认可。部分技术已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
  呼吸内科2004至2011年已连续八次成功主办全国呼吸内镜介入诊疗技术学习班(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广大呼吸内科医生的欢迎。2006年北京天坛医院呼吸内科建立了国内首家呼吸内镜技术专业网站(http://www.bronchoscopy.cn)。
  2、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北京天坛医院呼吸内科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
  1)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PRSP、MRSA、ESBL、AmpC等)。
  2)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的研究(应用PSB、PBAL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
  3)抗生素在体外及体内协同作用的研究(应用体外药敏结合体内pK/pD效应等方法)。
  在上述有关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方面的研究达国内先进水平。
  3、慢性咳嗽诊治技术的研究:
  呼吸内科在国内较早的建立了慢性咳嗽诊治专科门诊、慢性咳嗽诊治专业实验室及慢性咳嗽诊治流程,并开展了慢性咳嗽诊治研究课题。慢性咳嗽诊断实验室备有日本Olympus显微镜、德国PARI雾化装置、高速低温离心机、水浴箱等设备,可满足痰诱导、痰嗜酸细胞计数等慢性咳嗽鉴别诊断流程所需要的实验室检查。结合肺功能、肺部CT及支气管镜检查等,使得慢性咳嗽病因的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水平,目前对慢性咳嗽病因诊断的正确率超过95%,治愈率达90%。治愈了很多慢性咳嗽的患者,影响已经波及外省市,不断有外地患者慕名来诊。
  4、中枢性睡眠呼吸障碍诊治的研究:
  呼吸内科中枢性睡眠呼吸障碍诊治亦是我院的特色,目前有多名研究生在从事此研究。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暂无医生信息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心血管内科电生理团队首次完成高难度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目前,临床上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经导管射频消融和外科手术治疗三种方式。大多数患者是通过药物治疗的,但由于药物治疗存在成功率低、药物副作用大等问题,而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具有痛苦小、微创、可以根治疾病的特点。患者住院时间短,1-3天即可出院,术后恢复快。对于室上速、房速、房扑、室早以及特发性室速等心律失常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随着技术进步,对于房颤、器质性室速等复杂心律失常采用导管消融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在医院各级部门大力支持下,心血管内科今年申报的新技术项目,即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已经正式启动。心血管内科成立了以博士后林涛医师为组长的心脏电生理专业团队,在我院首次开展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手术。目前已完成7例心律失常患者的射频消融术治疗,这7例患者包括室上速2例,室早1例,房扑2例,界棘房速1例,房室结双径合并房扑1例。这7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效果良好,心律失常得到根治,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2-3天康复出院。心血管内科对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心血管内科在心律失常的诊治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能够跟上目前国内外心律失常领域的最新技术,为广大心律失常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技术和服务,也为未来学科综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鼻癌初期是塞一边鼻子治疗方法
李延忠
回答: 鼻癌初期通常表现为单侧鼻塞,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鼻癌可能与EB病毒感染、长期接触致癌物质、遗传因素、慢性鼻窦炎反复发作、长期吸烟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单侧鼻塞、鼻涕带血、头痛、面部麻木、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1、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是鼻癌初期的首选治疗方法,适用于肿瘤局限在鼻腔或鼻窦的情况。手术方式包括鼻内镜下肿瘤切除术、上颌骨部分切除术等。手术可以彻底切除肿瘤组织,减少复发概率。术后需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手术切除后可能需要进行辅助治疗,如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 2、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适用于无法手术或术后辅助治疗的情况。放射治疗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化学治疗联合使用。放射治疗可能导致皮肤反应、口干、味觉改变等副作用。治疗期间需要保持鼻腔清洁,避免感染。放射治疗结束后需要定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 3、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通过药物杀死癌细胞,常用于晚期或转移性鼻癌。常用化疗药物包括顺铂注射液、氟尿嘧啶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等。化学治疗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脱发等副作用。治疗期间需要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化学治疗通常需要多个疗程,具体方案由医生根据病情制定。 4、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针对癌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副作用相对较小。常用靶向药物包括西妥昔单抗注射液、尼妥珠单抗注射液等。靶向治疗需要检测肿瘤的分子标志物,确定是否适合使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靶向治疗通常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 5、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适用于部分晚期鼻癌患者。常用免疫治疗药物包括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等。免疫治疗可能导致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肺炎、结肠炎等。治疗前需要进行相关检查,评估是否适合免疫治疗。免疫治疗需要定期评估疗效,调整治疗方案。 鼻癌初期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吸烟和接触有害物质。饮食上应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肉、鸡蛋、新鲜蔬菜水果等。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强免疫力。定期复查鼻内镜和影像学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治疗期间应保持积极心态,配合医生完成治疗方案。 李延忠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