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

神经内科 (共12位医生)

科室简介
神经内科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从事神经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经过40余年、几代神经科人的努力,目前已发展成为在福建省及军内享有一定声誉的专业科室,系临床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科室技术力量雄厚、人才梯队合理,现有专科医师20人,其中高级职称7名,中级职称7名,初级职称6名;中高级职称均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博士5名;高级职称均兼职第二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南昌大学医学院等教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科室(含476临床部)展开床位120张(其中监护病房12张),年收治病人近4千人次;开设有专家及专科门诊,年门诊量超过5万人次。
  神经内科医疗设备齐全,拥有(常规、动态及视频)脑电图仪,经颅彩色多普勒,颈部血管超声多普勒及肌电诱发电位仪;同时院内配有1.5T及3.0T场强MRI、256排螺旋CT、DSA、PET-CT等高端设备,不但可以满足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疾病诊断需求,也极大地提高了对神经系统复杂、疑难疾病的诊断水平。
  神经内科开展的诊疗范围包括:急慢性脑血管病;肌炎、重症肌无力;头面痛及眩晕;老年痴呆;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帕金森病;急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及各种中毒及代谢性周围神经病;癫痫等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
  神经内科的特色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级与二级救治,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神经介入治疗及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神经介入干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脱髓鞘性疾病、痴呆以及眩晕症的诊治。由我科主导组建、急诊和影像科参与的神经介入诊治团队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救治绿色通道,配置优化、技术精湛、运行高效,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并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残障水平,为提高我院及福建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救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开展的介入治疗项目有: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的动脉接触溶栓治疗,动脉内机械碎栓、取栓治疗,机械辅助的动脉溶栓治疗,狭窄部位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治疗等;除此之外还开展有颈动脉狭窄的支架植入治疗,慢性颈内动脉、椎动脉闭塞的开通治疗等。近年来,年均完成全脑血管造影超过300例,急诊动脉溶/取栓/支架植入超过50例,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超过100例。目前科室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救治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地位。
  神经内科有多人在军队、省、市学术团体任重要职务。分别是全军神经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军神经内科学专业青年委员会委员、全军神经内科学专业委员会脑血管病介入学组委员、睡眠学组委员、认知障碍组委员;南京军区神经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神经病学分会常委、福建省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介入技术推广与培训基地;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疼痛学分会委员、福建省医学科技奖评审专家、福建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福建省劳动能力鉴定专家等。科室承担着第二军医大学、福建医科大学5年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任务,近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5余人。承担省、军区、市及院内课题科研课题6余项,获资助经费50万元。近年来发表科研论文及教学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获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主要科研方向有:1、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2、老年性痴呆的基础和临床;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和脱髓鞘疾病的临床研究。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不治之症”:3岁男娃不会爬楼梯

“不治之症”:3岁男娃不会爬楼梯 --儿科专家提醒备孕女性警惕显性基因遗传 家在福建省龙岩市的3岁儿童小团团(化名),17个月时就已经学会了走路,但是至今仍不会爬楼梯,家人一直以为是孩子发育比较慢。不料,小团团身体出现的一系列异常情况,竟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这种疾病有关。专家称,这种病是“不治之症”,多数病人20岁左右就可能因呼吸衰竭或并发其它器官感染出现生命危险。 团团一家人是江西人,父母在龙岩市工作,团团从出生一直跟随父母在龙岩市生活。小团团母亲严女士介绍说,小团团8个月会叫爸爸妈妈,但不会爬;1岁3月个时开始走路,很容易走几步就摔倒,且相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活动少,动作也比较迟缓,尤其是爬楼很困难。严女士说,直到现在3岁,团团走路还走不稳,楼梯也不能自行上下。虽然这些情况家里人都注意到了,但是认为可能团团就是身体上发育的较慢,也没太重视。 今年年初,团团开始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经常隔半个月就感冒发烧,并发肺炎的症状。在当地医院就诊后,经过输液服药团团呼吸道感染症状就会缓解。一开始,严女士和家人也认为可能是团团身体免疫力比较差,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生病。直到半个月前,团团再次出现呼吸道感染,咳嗽14天没有任何好转后,严女士和家人带着团团赶往我院儿科就诊,经医生诊断,团团存在急性支气管炎、肝功能异常等病症。 然而,导致小团团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并没那么简单。接诊的儿科副主任医师王承峰发现,团团已经3岁,可是行动上却如同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婴儿,很迟钝,且团团下蹲后要起立十分费劲。王承峰怀疑,小团团的病情可能“不同寻常”。在经过进一步的血液检验、肌电图检查、智力测试、脑电图检等详细检查,检查结果令严女士和家人险些瘫倒在地。 临床肌电图检查提示异常,初步诊断小团团患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并立即进行了基因检测。专家考虑,团团出现的行为上的异常以及经常生病,均是因为该病导致团团免疫功能差,发育异常有关。王承峰副主任医师说,“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遗传因素所致的原发性骨骼肌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及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这是一种慢慢发展并恶化的疾病,也可以说是一种“不治之症”。 该病多数在3岁之后发作,患儿会表现为动作笨拙,跑、跳等均不及同龄小孩;而因骨盆带及股四头肌等无力,致使患儿行走缓慢、易跌倒,登楼上坡困难,下蹲或跌倒后起立费劲;站立时腰椎过度前凸,步行时挺腹和骨盆摆动呈“鸭步”样步态;仰卧起立时,必须先翻身与俯卧,以双手撑地再扶撑于双膝上,然后慢慢起立。 王承峰副主任医师介绍,患儿会患病,是因母亲带有基因,遗传给女孩,就表现为隐形基因,多数不会发病;而遗传给男孩,就会成为显性基因而发病。小团团的肌肉功能会随着病情发展和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差,直至失去四肢正常的活动功能,而最后多数患者会在20岁左右因呼吸衰竭或脏器并发感染而出现生命危险。王承峰提醒,对于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家族史的备孕女性,预防本病的惟一有效手段是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选择性流产。 儿科 李政 / 吴志 报道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