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

福州总医院肿瘤科创新鞘内镇痛治疗顽固性癌痛疗效显著

时间:2014-05-06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67岁的福建省福安市老人黄福贵,二月前被查出患有晚期肝癌,且腹腔多处发现癌细胞扩散。由于目前医疗技术无法治愈,患者疼痛范围广泛、程度剧烈,常规药物止痛效果不佳。为此,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专家为其施行了鞘内埋入式药物输注系统置入,相当于在患者体内搭建全天候输入止痛药的“高速公路”,止痛药效是常规口服的300倍。随后,黄福贵老人在家中较为舒适无痛地安渡最后光阴,家人也为此得到很大安慰。

  “癌痛是癌症患者最为恐惧的症状之一,其中30%的患者甚至带着严重疼痛离世。”作为全国鞘内泵植入及培训中心、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副主任解方为副主任医师介绍说,鞘内镇痛是目前癌痛等慢性顽固性痛症介入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被用于各类神经源性、伤害性及混合性的癌痛和非癌痛的治疗,在全世界范围受到广泛认可。

  现代医学已经突破传统医学仅把癌痛作为一种症状的观念,而把它作为一种疾病进行治疗。出现疼痛后,患者首先想到的是肿瘤在扩散,病情在恶化,生命即将终结,疼痛如未能有效缓解,病人就会失眠、食欲减退、疲劳和乏力,还可能出现恐惧、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有人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目前来看,癌痛主要由肿瘤直接侵犯正常组织和器官、放化疗的副反应、慢性疾病相关的病理改变等原因引起。

  手术植入鞘内埋入式药物输注系统时,全套设备埋入体内,镇痛泵外形如火柴盒般大小,重约50克,其植入手术创伤小,而且可以根据病人疼痛的程度调节给药剂量。电动马达驱动蓄药盒中药物经导管进入身体,直接作用于疼痛-神经传导通路,镇痛药物的用量显著减少,相比口服副作用下降明显。除充入吗啡、局麻药治疗疼痛外,还可以充入缓解痉挛甚至化疗药等。

  临床上,当口服吗啡类药物不能充分控制疼痛或由于副作用而无法耐受治疗时,运用鞘内埋入式药物输注系统,将镇痛药物直接传送到鞘内,达到镇痛效果。数据显示,通过这条“高速公路”鞘内给药,1mg吗啡的镇痛效果等于300mg口服吗啡剂量,可进行精确控制,提供长期连续性或间歇性的疼痛控制通路。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是国内外镇痛领域的领先技术,可提供长期连续性或间歇性的疼痛控制通路,对于有经济条件、生存期大于3个月、诸多方法都无法缓解的顽固性疼痛的患者,该技术是一个可选的、安全有效的镇痛措施。但是,并非每个癌痛病人都适合鞘内药物输注镇痛。在病人选择这一镇痛治疗之前,医生会严格掌握病人是否真正适合运用,他会先做镇痛药物测试,以观察患者镇痛药物反应以及测试的效果,在确定镇痛效果良好且无严重副反应后,方可进行植入术。

  “鞘内镇痛具有用药剂量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病人耐受性好、并发症少、镇痛效果显著等优点。”解方为副主任医师介绍,患者在使用鞘内埋入式药物输注系统进行疼痛治疗间歇期,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活动和洗澡,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植入患者应避免进行会使体温或血压产生快速变化的剧烈运动,如跳伞、潜水、透热治疗或高压舱治疗。

医院动态

更多 >

“不治之症”:3岁男娃不会爬楼梯

“不治之症”:3岁男娃不会爬楼梯 --儿科专家提醒备孕女性警惕显性基因遗传 家在福建省龙岩市的3岁儿童小团团(化名),17个月时就已经学会了走路,但是至今仍不会爬楼梯,家人一直以为是孩子发育比较慢。不料,小团团身体出现的一系列异常情况,竟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这种疾病有关。专家称,这种病是“不治之症”,多数病人20岁左右就可能因呼吸衰竭或并发其它器官感染出现生命危险。 团团一家人是江西人,父母在龙岩市工作,团团从出生一直跟随父母在龙岩市生活。小团团母亲严女士介绍说,小团团8个月会叫爸爸妈妈,但不会爬;1岁3月个时开始走路,很容易走几步就摔倒,且相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活动少,动作也比较迟缓,尤其是爬楼很困难。严女士说,直到现在3岁,团团走路还走不稳,楼梯也不能自行上下。虽然这些情况家里人都注意到了,但是认为可能团团就是身体上发育的较慢,也没太重视。 今年年初,团团开始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经常隔半个月就感冒发烧,并发肺炎的症状。在当地医院就诊后,经过输液服药团团呼吸道感染症状就会缓解。一开始,严女士和家人也认为可能是团团身体免疫力比较差,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生病。直到半个月前,团团再次出现呼吸道感染,咳嗽14天没有任何好转后,严女士和家人带着团团赶往我院儿科就诊,经医生诊断,团团存在急性支气管炎、肝功能异常等病症。 然而,导致小团团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并没那么简单。接诊的儿科副主任医师王承峰发现,团团已经3岁,可是行动上却如同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婴儿,很迟钝,且团团下蹲后要起立十分费劲。王承峰怀疑,小团团的病情可能“不同寻常”。在经过进一步的血液检验、肌电图检查、智力测试、脑电图检等详细检查,检查结果令严女士和家人险些瘫倒在地。 临床肌电图检查提示异常,初步诊断小团团患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并立即进行了基因检测。专家考虑,团团出现的行为上的异常以及经常生病,均是因为该病导致团团免疫功能差,发育异常有关。王承峰副主任医师说,“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遗传因素所致的原发性骨骼肌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及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这是一种慢慢发展并恶化的疾病,也可以说是一种“不治之症”。 该病多数在3岁之后发作,患儿会表现为动作笨拙,跑、跳等均不及同龄小孩;而因骨盆带及股四头肌等无力,致使患儿行走缓慢、易跌倒,登楼上坡困难,下蹲或跌倒后起立费劲;站立时腰椎过度前凸,步行时挺腹和骨盆摆动呈“鸭步”样步态;仰卧起立时,必须先翻身与俯卧,以双手撑地再扶撑于双膝上,然后慢慢起立。 王承峰副主任医师介绍,患儿会患病,是因母亲带有基因,遗传给女孩,就表现为隐形基因,多数不会发病;而遗传给男孩,就会成为显性基因而发病。小团团的肌肉功能会随着病情发展和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差,直至失去四肢正常的活动功能,而最后多数患者会在20岁左右因呼吸衰竭或脏器并发感染而出现生命危险。王承峰提醒,对于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家族史的备孕女性,预防本病的惟一有效手段是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选择性流产。 儿科 李政 / 吴志 报道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