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

感染科 (共3位医生)

科室简介

感染科前身是解放军172医院传染科,于1987年与福州总医院合并为福州总医院传染科。现福州总医院感染科处于福州市梅峰路2号福州总医院第二住院部,是福州总医院主要科室,第二住院部重点科室。科室座落在梅峰山脚下,是市区依山别墅式的肝病治疗基地。
  感染科现为第二军医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学院传染病临床教学中心,福州总医院肝胆病中心(第二住院部)、器官移植后肝病中心,解放军302医院技术协作规范单位,福建中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科室以诊治肝炎、肝硬化为主项,对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及其他感染性疾病和发热性疾病诊断、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
  感染科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博士1名,硕士2名。在近5年间共获得省级及军区科技进步成果奖3项,承担院内基金4项,福建省青年科技基金1项,论文40余篇,其中在国际著名期刊(SCI收录)发表论文3篇。
  感染科在妊娠期肝病、器官移植后肝病和病毒性肝炎治疗方面有多项突破。采用人工肝等先进的治疗手段,辅助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免疫平衡和抗病毒等综合治疗,使重型肝炎治愈率大大提高,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成为科室特色。
  一、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治疗慢性乙肝的重要手段。我科在乙肝抗病毒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严格把握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和对象,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药调理和免疫调理,明显提高了抗病毒治疗的应答率和有效率。特别是科室以宿主免疫应答为基础,建立了合理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的预测指标,使治疗更加科学规范。
  二、重型肝炎治疗:采用人工肝并结合中西医治疗及免疫平衡和抗病毒等综合治疗,并且使重型肝炎治愈率大大提高,成立重症肝炎监护病房和专业医护队伍,治疗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成为科室特色。
  三、器官移植后肝病的合理治疗:器官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脏器功能衰竭的唯一手段,但器官移植后患者因肝炎病毒的复发和再感染,长期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排斥反应造成肝功能损害,已成为器官移植失败的重要因素。
  感染科在总院泌尿外科及肝胆外科的大力协助下对此类疾病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以下治疗原则:1、首先明确致肝功能损害的因素:肝炎复发、排斥反应还是其他原因。2、针对病因个体化治疗。3、中西医结合治疗。4、正确把握调节免疫平衡的切迹点。近五年,科室治疗肾移植和肝移植术后肝病患者达600多例,有效率达95%以上,治愈率80%以上,已成为本科室的特色治疗。
  四:“CIK”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技术:“CIK”是英文cytokine induced killer的简称,“CIK细胞”中文译名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主要是通过全面提高人体的免疫应答达到治疗乙肝的目的,是目前最有潜力,也是临床治疗最为显著的细胞免疫治疗乙肝的技术。我科与于2009年底与解放军北京302医院协作,率先在省内开展此项技术,现已完成上百例患者的治疗,显示出明显的疗效。
  五:妊娠期肝病治疗:科室积极加强同总院妇产科合作,对妊娠期重症病毒性肝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多次与省内和国内同行专家交流,在妇产科的协助下,对妊娠期肝病治疗在省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不治之症”:3岁男娃不会爬楼梯

“不治之症”:3岁男娃不会爬楼梯 --儿科专家提醒备孕女性警惕显性基因遗传 家在福建省龙岩市的3岁儿童小团团(化名),17个月时就已经学会了走路,但是至今仍不会爬楼梯,家人一直以为是孩子发育比较慢。不料,小团团身体出现的一系列异常情况,竟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这种疾病有关。专家称,这种病是“不治之症”,多数病人20岁左右就可能因呼吸衰竭或并发其它器官感染出现生命危险。 团团一家人是江西人,父母在龙岩市工作,团团从出生一直跟随父母在龙岩市生活。小团团母亲严女士介绍说,小团团8个月会叫爸爸妈妈,但不会爬;1岁3月个时开始走路,很容易走几步就摔倒,且相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活动少,动作也比较迟缓,尤其是爬楼很困难。严女士说,直到现在3岁,团团走路还走不稳,楼梯也不能自行上下。虽然这些情况家里人都注意到了,但是认为可能团团就是身体上发育的较慢,也没太重视。 今年年初,团团开始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经常隔半个月就感冒发烧,并发肺炎的症状。在当地医院就诊后,经过输液服药团团呼吸道感染症状就会缓解。一开始,严女士和家人也认为可能是团团身体免疫力比较差,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生病。直到半个月前,团团再次出现呼吸道感染,咳嗽14天没有任何好转后,严女士和家人带着团团赶往我院儿科就诊,经医生诊断,团团存在急性支气管炎、肝功能异常等病症。 然而,导致小团团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并没那么简单。接诊的儿科副主任医师王承峰发现,团团已经3岁,可是行动上却如同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婴儿,很迟钝,且团团下蹲后要起立十分费劲。王承峰怀疑,小团团的病情可能“不同寻常”。在经过进一步的血液检验、肌电图检查、智力测试、脑电图检等详细检查,检查结果令严女士和家人险些瘫倒在地。 临床肌电图检查提示异常,初步诊断小团团患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并立即进行了基因检测。专家考虑,团团出现的行为上的异常以及经常生病,均是因为该病导致团团免疫功能差,发育异常有关。王承峰副主任医师说,“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遗传因素所致的原发性骨骼肌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及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这是一种慢慢发展并恶化的疾病,也可以说是一种“不治之症”。 该病多数在3岁之后发作,患儿会表现为动作笨拙,跑、跳等均不及同龄小孩;而因骨盆带及股四头肌等无力,致使患儿行走缓慢、易跌倒,登楼上坡困难,下蹲或跌倒后起立费劲;站立时腰椎过度前凸,步行时挺腹和骨盆摆动呈“鸭步”样步态;仰卧起立时,必须先翻身与俯卧,以双手撑地再扶撑于双膝上,然后慢慢起立。 王承峰副主任医师介绍,患儿会患病,是因母亲带有基因,遗传给女孩,就表现为隐形基因,多数不会发病;而遗传给男孩,就会成为显性基因而发病。小团团的肌肉功能会随着病情发展和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差,直至失去四肢正常的活动功能,而最后多数患者会在20岁左右因呼吸衰竭或脏器并发感染而出现生命危险。王承峰提醒,对于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家族史的备孕女性,预防本病的惟一有效手段是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选择性流产。 儿科 李政 / 吴志 报道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