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

医学影像科 (共11位医生)

科室简介

医学影像科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设备齐全(X线、DSA、CT、MRI、PET/CT)的综合性学科。该学科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工作人员近60名,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8人,硕士生导师3人,博士生1人,硕士7人。吴纪瑞、李铭山、王楷堂三位主任教授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学术地位。该科设备先进齐全,拥有2.0T和1.5T双梯度16通道MRI机、PET/CT(16层螺旋CT)、CR、DDR、DSA、数字胃肠机、高质量钼靶乳腺机以及与全院联网的PACS系统。近年来,随着学科综合诊断水平不断提高,检查病人数量逐年上升,达到8万余人次/年,其中CT3万余人次,MRI1万余人次,介入治疗500余人次,PET/CT2千余人次。该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高度影像诊断综合化的学科:学科始终本着多方位、多手段、多层面建科理念,强调影像诊断的综合化,使不同影像技术发挥其特长,做到优势互补,大大提高了诊断和技术质量,有效地促进了医、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真正达到人力资源、设备和智力资源的高度综合和共享。
  2、诊断和治疗一体化的学科:学科在综合影像诊断基础上于上世纪70年代末就积极配合相关临床学科开展了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脑脊髓血管造影及心脏等介入手术近30项,在省内和南京军区处于领先水平。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独立开展了体部恶性肿瘤的血管介入诊疗,是国内开展介入较早的单位之一,迄今已近万例次,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功能分子影像平台已经形成的学科:2003年底我科在南京军区率先引进了PET/CT(16层CT)并开展了功能分子影像诊断技术,在肿瘤及其他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利用16层CT技术开展了CT血管成像技术、灌注成像技术、仿真内窥镜技术等,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PET/CT和MRI为一体的功能分子影像诊断中心,在国内属首创。
  医学影像科是以网络化、信息化为依托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医院PACS系统的不断完善,学科充分利用此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先后在网上开辟了读片窗、读书报告会以及回顾性大读片,不断提高医、技、护人员的综合影像诊断水平和教学水平,是南方医科大学等5所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每年培养进修、实习人员30余人次。学科在搞好医疗和教学的前提下还注重走医、教、研一体化的路子,每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近五年来获省部级或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0余项、二等奖1项,主编著作2部,主译著作1部,参编著作18部,在省内外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不治之症”:3岁男娃不会爬楼梯

“不治之症”:3岁男娃不会爬楼梯 --儿科专家提醒备孕女性警惕显性基因遗传 家在福建省龙岩市的3岁儿童小团团(化名),17个月时就已经学会了走路,但是至今仍不会爬楼梯,家人一直以为是孩子发育比较慢。不料,小团团身体出现的一系列异常情况,竟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这种疾病有关。专家称,这种病是“不治之症”,多数病人20岁左右就可能因呼吸衰竭或并发其它器官感染出现生命危险。 团团一家人是江西人,父母在龙岩市工作,团团从出生一直跟随父母在龙岩市生活。小团团母亲严女士介绍说,小团团8个月会叫爸爸妈妈,但不会爬;1岁3月个时开始走路,很容易走几步就摔倒,且相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活动少,动作也比较迟缓,尤其是爬楼很困难。严女士说,直到现在3岁,团团走路还走不稳,楼梯也不能自行上下。虽然这些情况家里人都注意到了,但是认为可能团团就是身体上发育的较慢,也没太重视。 今年年初,团团开始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经常隔半个月就感冒发烧,并发肺炎的症状。在当地医院就诊后,经过输液服药团团呼吸道感染症状就会缓解。一开始,严女士和家人也认为可能是团团身体免疫力比较差,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生病。直到半个月前,团团再次出现呼吸道感染,咳嗽14天没有任何好转后,严女士和家人带着团团赶往我院儿科就诊,经医生诊断,团团存在急性支气管炎、肝功能异常等病症。 然而,导致小团团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并没那么简单。接诊的儿科副主任医师王承峰发现,团团已经3岁,可是行动上却如同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婴儿,很迟钝,且团团下蹲后要起立十分费劲。王承峰怀疑,小团团的病情可能“不同寻常”。在经过进一步的血液检验、肌电图检查、智力测试、脑电图检等详细检查,检查结果令严女士和家人险些瘫倒在地。 临床肌电图检查提示异常,初步诊断小团团患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并立即进行了基因检测。专家考虑,团团出现的行为上的异常以及经常生病,均是因为该病导致团团免疫功能差,发育异常有关。王承峰副主任医师说,“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遗传因素所致的原发性骨骼肌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及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这是一种慢慢发展并恶化的疾病,也可以说是一种“不治之症”。 该病多数在3岁之后发作,患儿会表现为动作笨拙,跑、跳等均不及同龄小孩;而因骨盆带及股四头肌等无力,致使患儿行走缓慢、易跌倒,登楼上坡困难,下蹲或跌倒后起立费劲;站立时腰椎过度前凸,步行时挺腹和骨盆摆动呈“鸭步”样步态;仰卧起立时,必须先翻身与俯卧,以双手撑地再扶撑于双膝上,然后慢慢起立。 王承峰副主任医师介绍,患儿会患病,是因母亲带有基因,遗传给女孩,就表现为隐形基因,多数不会发病;而遗传给男孩,就会成为显性基因而发病。小团团的肌肉功能会随着病情发展和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差,直至失去四肢正常的活动功能,而最后多数患者会在20岁左右因呼吸衰竭或脏器并发感染而出现生命危险。王承峰提醒,对于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家族史的备孕女性,预防本病的惟一有效手段是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选择性流产。 儿科 李政 / 吴志 报道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