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北京肿瘤医院介入科举办庆祝杨仁杰教授从教35周年学术活动

时间:2011-09-19 09:58 作者:复禾健康

      9月2日上午,由介入科发起组织的庆祝杨仁杰教授从教35周年学术活动在北京肿瘤医院举行。来自上海、深圳、广州、青岛、烟台、徐州、石家庄等地杨仁杰老师培养的新老学生共聚一堂,一同回味往昔学习时光,讨论疑难病例。大家在杨教授的带领下回顾了30年介入学发展历程,探讨当今的介入学新技术,展望介入学发展的未来。北京肿瘤医院沈琳副院长、教学办胡亚洲主任参加了庆祝活动,并对杨老师多年辛勤的教学工作、为北京大学和肿瘤医院教学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深深的感谢和由衷的祝贺。

       介入放射学历经30余年的发展历程,而今各种新技术、新理念、新思路不断涌现,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肿瘤介入学的发展尤其明显,各种影像学手段引导下的经血管精细介入治疗和非血管消融治疗技术日新月异,使肿瘤治疗效果不断提高,成为现代肿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仁杰教授从教35周年,见证和参与了整个介入医学的发展历程。上世纪80年代杨仁杰教授东渡日本,取得日本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国内率先开展介入治疗。1993年筹备并建立了“北京医科大学临床介入放射学研究所”,后在北京肿瘤医院组建介入治疗科,成为北京市重点扶植学科。先后组建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和亚太肿瘤介入学会,主办多届全国、亚太和世界肿瘤介入治疗大会,对促进中国、亚洲和世界的肿瘤介入治疗和多学科学术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杨仁杰教授从教35周年桃李满天下,先后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7人,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访问学者2人,博士后2人,教育部高级访问学者10余人,青年医师、进修医师和研修班学员500余人,在教学事业上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对学生传授介入技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使介入技术在全国范围得到普及和推广,使介入学科日渐成熟。

       这次学术活动,让我们再次认识到了杨仁杰教授多年从教的艰辛和组建介入学科的不易,充分认识到老一辈学科专家对培养年轻一代发展的用心良苦,认识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这一优良传统的重要性,也坚定了我们今后刻苦努力、把肿瘤医院介入科发展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现代化介入治疗中心的决心。

医院动态

更多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9月健康大讲堂

主题:远离淋巴瘤困扰 日期:2014年9月13日(星期六) 时间:9:00-11:00 地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门诊三楼会议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52号 讲座题目1:如何读懂淋巴瘤病理诊断报告 内容简介:明确的病理诊断是实施科学规范治疗的前提,初诊为淋巴瘤的患者一定不要着急,您的首要任务是进一步明确诊断及病理分类和亚型。面对专业的病理诊断报告您是否感到一头雾水?您是否希望更详细地了解自己的疾病以配合治疗?来,战胜疾病从了解疾病开始,病理科专家带您读懂病理诊断报告。 主讲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 李向红 教授 李向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特聘专家,中国抗癌协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病理学分会委员。从事病理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外科病理及与之相关的分子病理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在淋巴瘤、肺癌和胃肠道肿瘤病理诊断领域经验丰富。 讲座题目2:怎样远离淋巴瘤 内容简介:告诉您淋巴瘤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果被诊断为淋巴瘤,应如何与医生配合,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治疗方案,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主讲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肿瘤内科 刘卫平 主治医师 刘卫平,主治医师 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目前工作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肿瘤内科。获得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内基金资助1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论着2部,参译论着1部。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优秀教师。 现场互动活动: 1. 邀请曾在我院治疗并已康复多年的淋巴瘤患者进行经验分享,帮助新诊断为淋巴瘤的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现场咨询问答(5个提问机会) 3. 现场有奖问答(5个答题机会)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北京癌症康复会 咨询电话:88121122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官方网站www.bjcancer.org 和官方微信获取最新科普讲座信息。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是什么
顾倩
回答: 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主要有康复训练、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医治疗、辅助器具使用等。小儿脑瘫通常由产前感染、早产、缺氧缺血性脑病、遗传代谢异常、新生儿黄疸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等症状。 1、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小儿脑瘫的基础治疗方法,通过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训练等方式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运动疗法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帮助患儿提高肌肉力量和协调性。作业疗法侧重于手部精细动作训练,如抓握、书写等。语言训练针对存在言语障碍的患儿,通过发音练习和语言理解训练改善沟通能力。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家长需配合治疗师制定个性化方案。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小儿脑瘫伴随的症状,如肌张力增高、癫痫等。常用药物包括盐酸替扎尼定片、巴氯芬片等肌松药,可降低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对于合并癫痫的患儿,可遵医嘱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左乙拉西坦片等抗癫痫药物。神经营养药物如胞磷胆碱钠胶囊、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可能有助于神经修复。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家长需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反应。 3、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病例,常见术式包括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肌腱延长术、骨关节矫形术等。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通过切断部分神经根降低肌张力,改善痉挛状态。肌腱延长术可纠正关节畸形,提高运动功能。骨关节矫形术用于矫正严重的骨骼畸形。手术需由专业团队评估,术后仍需配合康复训练,家长需做好术后护理工作。 4、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小儿脑瘫可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头针疗法刺激头部特定穴位,可能促进脑功能恢复。体针疗法通过针刺肢体穴位改善运动功能。推拿按摩可放松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中药治疗以活血化瘀、补肾益髓为原则,常用方剂如补阳还五汤、六味地黄丸等。中医治疗需由专业中医师操作,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治疗反应。 5、辅助器具使用 辅助器具可帮助小儿脑瘫患儿改善功能,包括矫形器、站立架、助行器等。踝足矫形器可矫正足下垂,改善步态。手部矫形器帮助保持功能位,便于进行日常活动。站立架辅助无法独站的患儿进行站立训练,预防骨质疏松。助行器如步行架、拐杖等帮助移动。辅助器具需根据患儿情况个性化配置,家长需定期检查器具适配性。 小儿脑瘫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早期干预效果较好。家长保持耐心,与医疗团队密切配合,定期评估治疗效果。日常生活中注意营养均衡,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适当进行水疗、马术治疗等趣味性康复活动。避免过度保护,鼓励患儿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关注患儿心理健康,营造积极康复环境。 顾倩副主任医师池州市人民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