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医院

准妈妈,我们期待您的加入

时间:2014-04-02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3月29日,我院准妈妈保健学堂于如期开课。此次特邀北京妇幼保健院沈汝纲主任作“提倡自然分娩,科学保健育儿”专题讲座。

  课堂上,专家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为准爸爸、准妈妈们讲解自然分娩重要性、如何科学坐月子。并针对准妈妈们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产后健康保健、新生儿护理存在的疑问进行答疑解惑。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准爸爸、准妈妈们学习到了最专业的孕期保健、科学分娩、安全育儿方面的知识,树立了自然分娩信心。

  准妈妈保健学堂为使孕妇得到良好的孕产期保健,降低剖宫产率和难产率,达到母婴安全、健康的目的,组织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授课、咨询、交流互动传授孕期、分娩期、产褥期等不同时期相关知识。准妈妈保健学堂自2011年开课以来,每次开课都是座无虚席,受到了准妈妈、准爸爸们的热烈欢迎,如今它已被创建学习型延庆领导小组办公室评选为延庆县市民学习品牌。

  为了宝宝的健康,准妈妈我们期待您的加入!

医院动态

更多 >

“3+2基层合理用药”集体备课在我院举行

9月3日下午,“ 3+2基层合理用药”集体备课在我院举行。八所教学医院的《基层合理用药》教研室负责人和授课教师共24人开展了集体备课。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贾建国院长、郭爱民书记聆听了整个备课过程。备课由我院药剂科副主任纪永军主持。 副院长康林首先介绍了《基层合理用药》课程的筹备情况。课程内容已初步拟定完成,课程共分为8讲,共计15个学时。随后,两位主讲老师分别介绍了本单位负责备课的内容和讲课思路,贾建国和郭爱民进行了细致的点评。 贾建国提出《基层合理用药》是一门重要课程,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首先要针对培养对象来落实教学大纲,授课内容要仅仅围绕“全科”,“基层”两个关键点,要将所授知识实际应用到基层。教师授课内容要将药品分类,多举实际案例,做到常用药快速诊断、识别其产生的不良反应。对于在基层常遇见的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要有应急措施和规范的处理流程。 郭爱民指出,讲师要注意备课方式,传授教学经验,而不是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来备课。首先授课内容要有创新,有拓展,能充分调动学员听课的积极性,其次授课内容要有逻辑,有层次,突出重点、难点内容,严格把握讲课时间,合理分配学时。 最后,康林总结发言,他认为《基层合理用药》的课程设计还需修改,各个教学医院的老师们要尽快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规范书写教学教案,并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继续开阔思路,为提高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摸索出新的教学模式。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脑梗塞溶栓后的观察要点
邵自强
回答: 脑梗塞溶栓后需重点观察神经功能变化、出血倾向、生命体征、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塞的关键干预手段,但存在颅内出血等风险,需通过系统监测评估疗效与安全性。 溶栓后24小时内应每15-30分钟评估一次神经功能,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监测意识水平、肢体肌力及语言功能。突发头痛加剧或新发神经缺损提示颅内出血,需立即行头颅CT检查。血压需维持在收缩压180mmHg以下,舒张压105mmHg以下,过高易诱发脑出血,过低可能加重脑缺血。皮肤黏膜瘀斑、穿刺部位渗血或消化道出血提示纤溶系统过度激活,需检测纤维蛋白原水平。再灌注损伤可表现为意识障碍加重或癫痫发作,需监测脑水肿情况。 溶栓后48小时需持续心电监护,房颤患者重点观察有无新发栓塞。吞咽功能评估可预防吸入性肺炎,床旁饮水试验阳性者需鼻饲饮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需观察肢体肿胀及皮温变化,必要时行血管超声检查。血糖波动可影响脑细胞代谢,应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10mmol/L。血管再闭塞可表现为症状反复,需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血流情况。 脑梗塞溶栓后应保持卧床休息24小时,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增加颅内压。饮食宜选择低盐低脂流质食物,吞咽障碍者需经鼻饲管缓慢喂食。康复训练应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开始,从被动关节活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头颅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家属需学会识别嗜睡、呕吐等预警症状,出现异常立即联系医疗团队。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