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妇幼保健院

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发布

时间:2013-11-26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为配合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11月2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布《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明确了需要急救患者的生命体征、收治范围和分级救治标准,提出常见急危重伤病的判别标准和急救的诊疗规范。

  《规范》明确,需要急救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心率<50次/分或心率>130次/分;呼吸<10次/分或呼吸>30次/分;脉搏血氧饱和度<90%;血压为收缩压<85mmHg、舒张压<50mmHg或收缩压>240mmHg、舒张压>120mmHg。需要急救的急危重伤病包括休克、胸痛等9类急症疾病以及心脏骤停、重症支气管哮喘等8大系统危重症疾病种类。

  《规范》将急诊病人分为1级~4级。若患者分级为1级~2级,需要在急诊科就地抢救、稳定生命体征,后续专科治疗。若患者分级为3级,需要观察。若患者分级为4级,可简单处理后离院。《规范》明确,急救患者的治疗药物应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选择,治疗手段应从最基本措施开始,不超出所在地医疗保险报销目录。危重病患者先安排在急诊抢救室抢救,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收入ICU。经过救治,诊断明确、生命体征稳定但仍需进一步治疗的患者,转入相应科室治疗。

  《规范》还从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3个环节给出了结合临床实际的救治手段。国家卫生计生委同日公布的解读明确,这些诊疗规范是针对各种急危重伤病的最基础和最必需的治疗手段,不考虑生命体征平稳后的下一步治疗。

医院动态

更多 >

新生儿先心病筛查锁定两项指标

采用心脏听诊和经皮血氧饱和度筛查,其敏感度达93.06%、特异度达97.98% 一项历时3年、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黄国英教授领衔、全国20家医院开展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发现,在出生后24小时至72小时的新生儿早期,采用心脏听诊和经皮血氧饱和度2项指标,筛查新生儿重症先天性心脏病的敏感度达93.06%、特异度达97.98%。 这项研究共开展了12.95万名新生儿先心病筛查,创下了全球范围内样本量的新纪录,为进一步推广开展新生儿先心病筛查提供了重要的循证数据。相关研究论文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柳叶刀》上在线刊登。 先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常见疾病。重症先心病是我国新生儿和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上海市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原因中占首位。遗传以及怀孕早期病毒感染等环境因素是造成先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心脏听诊和经皮血氧饱和度2项指标的筛查无创、快速、简便。”黄国英表示,推广新生儿先心病筛查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有利于降低先心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对于普及先心病的基础知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诊断技能、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