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

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和COPD存在升血糖风险

时间:2011-07-20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加拿大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的应用与糖尿病发病风险升高及疾病进展具有相关性,尤其是应用大剂量ICS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时。论文发表于《美国医学杂志》[Am J Med 2010,123(11):1001]11月期。

  目前已知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可升高糖尿病风险,但尚不清楚大剂量ICS的作用。

  研究者选取1990-2005年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开始接受ICS治疗的388584例患者,并对其随防至2007年或至新发生糖尿病时。对于接受口服降糖药治疗的亚组患者,研究者随访其疾病的进展情况。在5.5年随访期间,30167例患者新发生糖尿病,并且2099例患者由接受口服降糖药治疗转为接受胰岛素治疗。在当前接受ICS治疗的患者中,其糖尿病发生风险及改用胰岛素治疗的比率均增加34%。在接受大剂量ICS治疗的患者中,上述风险升高幅度最大。

  传统观念认为,局部吸入糖皮质激素对糖代谢影响较小,但该研究显示对于年龄较大的COPD患者,大剂量长期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可显著升高糖尿病患病风险,与全身性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相似。

  专家提出,研究结果并不是让哮喘和COPD患者停止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而是警示医师应严格掌握吸入糖皮质激素适应症与使用疗程,在可能的情况下减少激素使用时间和剂量。对于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临床医师应注意定期复查血糖等指标,并提前干预,如控制饮食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喜食甜食、饮酒、作息不规律)。对于出现糖耐量异常的患者,临床医师应更加严格控制饮食,鼓励其进行体育锻炼并接受糖尿病教育。对于出现糖尿病的患者,临床医师应尽早给予药物或胰岛素治疗,从而保证原发病的治疗效果。

医院动态

更多 >

“不治之症”:3岁男娃不会爬楼梯

“不治之症”:3岁男娃不会爬楼梯 --儿科专家提醒备孕女性警惕显性基因遗传 家在福建省龙岩市的3岁儿童小团团(化名),17个月时就已经学会了走路,但是至今仍不会爬楼梯,家人一直以为是孩子发育比较慢。不料,小团团身体出现的一系列异常情况,竟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这种疾病有关。专家称,这种病是“不治之症”,多数病人20岁左右就可能因呼吸衰竭或并发其它器官感染出现生命危险。 团团一家人是江西人,父母在龙岩市工作,团团从出生一直跟随父母在龙岩市生活。小团团母亲严女士介绍说,小团团8个月会叫爸爸妈妈,但不会爬;1岁3月个时开始走路,很容易走几步就摔倒,且相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活动少,动作也比较迟缓,尤其是爬楼很困难。严女士说,直到现在3岁,团团走路还走不稳,楼梯也不能自行上下。虽然这些情况家里人都注意到了,但是认为可能团团就是身体上发育的较慢,也没太重视。 今年年初,团团开始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经常隔半个月就感冒发烧,并发肺炎的症状。在当地医院就诊后,经过输液服药团团呼吸道感染症状就会缓解。一开始,严女士和家人也认为可能是团团身体免疫力比较差,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生病。直到半个月前,团团再次出现呼吸道感染,咳嗽14天没有任何好转后,严女士和家人带着团团赶往我院儿科就诊,经医生诊断,团团存在急性支气管炎、肝功能异常等病症。 然而,导致小团团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并没那么简单。接诊的儿科副主任医师王承峰发现,团团已经3岁,可是行动上却如同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婴儿,很迟钝,且团团下蹲后要起立十分费劲。王承峰怀疑,小团团的病情可能“不同寻常”。在经过进一步的血液检验、肌电图检查、智力测试、脑电图检等详细检查,检查结果令严女士和家人险些瘫倒在地。 临床肌电图检查提示异常,初步诊断小团团患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并立即进行了基因检测。专家考虑,团团出现的行为上的异常以及经常生病,均是因为该病导致团团免疫功能差,发育异常有关。王承峰副主任医师说,“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遗传因素所致的原发性骨骼肌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及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这是一种慢慢发展并恶化的疾病,也可以说是一种“不治之症”。 该病多数在3岁之后发作,患儿会表现为动作笨拙,跑、跳等均不及同龄小孩;而因骨盆带及股四头肌等无力,致使患儿行走缓慢、易跌倒,登楼上坡困难,下蹲或跌倒后起立费劲;站立时腰椎过度前凸,步行时挺腹和骨盆摆动呈“鸭步”样步态;仰卧起立时,必须先翻身与俯卧,以双手撑地再扶撑于双膝上,然后慢慢起立。 王承峰副主任医师介绍,患儿会患病,是因母亲带有基因,遗传给女孩,就表现为隐形基因,多数不会发病;而遗传给男孩,就会成为显性基因而发病。小团团的肌肉功能会随着病情发展和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差,直至失去四肢正常的活动功能,而最后多数患者会在20岁左右因呼吸衰竭或脏器并发感染而出现生命危险。王承峰提醒,对于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家族史的备孕女性,预防本病的惟一有效手段是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选择性流产。 儿科 李政 / 吴志 报道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怀孕6个月日常生活中注意什么
冷启刚
回答: 怀孕6个月需注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产检、避免危险动作及保持情绪稳定。主要有营养补充、姿势调整、睡眠管理、症状监测、心理调适等方面。 1、营养补充 孕中期需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鸡蛋、豆制品,每日搭配深色蔬菜和全谷物。钙需求增至1000毫克/天,可通过牛奶、芝麻等补充,同时补充铁剂预防贫血。避免生食、高糖高盐食物,控制咖啡因摄入量在200毫克以内。 2、姿势调整 避免久站久坐,每1小时变换姿势,坐时用靠垫支撑腰部。弯腰动作改为屈膝下蹲,提重物不超过5公斤。睡觉采用左侧卧位,双腿间夹孕妇枕缓解压力。禁止突然扭转腰部或高举手臂等危险动作。 3、睡眠管理 保持7-9小时规律睡眠,午休不超过30分钟。睡前2小时限制液体摄入,抬高下肢减轻水肿。出现腿抽筋可热敷并补充镁剂,使用U型枕支撑腹部。夜间频尿可尝试盆底肌训练,避免睡前饮用利尿饮品。 4、症状监测 记录胎动频率,2小时内少于10次需就医。警惕持续头痛、视物模糊等妊高征征兆。分泌物异常或规律宫缩应立即检查。控制体重增长在每周0.5公斤内,血糖偏高者需严格监测饮食。 5、心理调适 参加孕妇课程学习分娩知识,与伴侣共同制定育儿计划。每天进行正念呼吸练习,焦虑时可听胎心音缓解。避免接触负面生育信息,建立亲友支持网络。出现持续情绪低落需寻求专业心理疏导。 建议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和防滑平底鞋,洗澡水温不超过38℃,避免桑拿和长时间泡澡。外出携带急救卡和产检资料,远离拥挤场所和化学污染环境。学习拉玛泽呼吸法,提前准备待产包物品清单,出现阴道流血、破水等紧急情况立即平卧送医。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