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我院妇产科成功为严重肥胖患者实施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

时间:2014-04-0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3月20日,我院妇产科尹玲主任医师领导的妇科内镜团队成功为一位严重肥胖患者实施了腹腔镜下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再次彰显了我院妇科内镜团队的雄厚实力。

  收治的患者年仅38岁,籍贯河北,已婚未育,主因阴道不规则出血2月余,1月前于当地县医院及天津某三甲医院分别行分段诊刮术,病理均报告为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建议行子宫切除术。

  子宫切除术是妇产科的常规手术,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子宫肌腺症及子宫脱垂等疾病,基层医院的妇产科医生通常便可施术,手术入路包括:传统的开腹手术、经阴道和腹腔镜的术式。这位身高仅160cm的育龄妇女,却有着130kg的体重,其体重指数(BMI)为50.8kg/m2,属于严重肥胖,并且合并糖尿病,血糖控制不甚满意。在天津辗转了几家大医院后,她不得不来到首都北京,慕名坐到了妇产科尹玲副主任的诊室。因为其过度肥胖,她求治的几家医院的妇产科和麻醉科医生都“望而兴叹”——手术怎么做?入路如何选择?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怎么办?麻醉风险如何评价?外院专家面临的诸多难题又一一摆在了尹玲主任医师的面前。作为一名资深妇科专家,凭借她多年养成的“一切为了病人”的理念,尹大夫欣然地接纳了这个患者,决定要依靠北大医院的综合实力为她排忧解难。

  尹大夫充分评估了患者的病情,请病理科协助会诊后明确其为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建议其切除子宫的同时切除双附件,因为如果万一术后病理诊断为更糟糕的情况,患者将面临二次手术的风险,对于一个如此高危的肥胖患者,第一次手术都困难重重,预后如何都难以预料,二次手术是必将带来更大的风险。经过与患者及家属的坦诚沟通,患者坚决支持医生的决定,就这样,一场“向卓越迈进、让梦想成真,勇敢战胜肥胖”的战役悄悄地拉开了帷幕……

  患者的信任更加坚定了医生的信心,术前麻醉科王东信主任亲自到妇三病房为患者会诊,充分评估患者的心功能及麻醉、围手术期相关风险,也跟患者进行了深入的沟通,普及麻醉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患者的理解与配合。整形烧伤外科温冰主任和齐心大夫为患者术后伤口处理提出了宝贵意见。

  何种手术途径更适合该患者呢?由于患者未曾妊娠分娩,阴式子宫切除亦有很大难度;腹部脂肪异常肥厚,加之患有糖尿病,开腹手术损伤较大,恢复慢,术后伤口脂肪液化、感染等均可致伤口愈合不良,长时间卧床会增加血栓形成、肺栓塞、褥疮等风险;腹腔镜手术切口小,愈合快,但是肥胖是腹腔镜手术的相对禁忌症,也是妇科内镜医生的“禁区”。经过国内外文献学习、术前反复的讨论、征求患者及家属意见,尹玲主任医师率领的妇科内镜团队最终下定决心---实施腹腔镜下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

  由于患者有重度肥胖,为了保证患者的围术期安全,麻醉科建议其到第二住院部中心手术室做手术,在手术室护士长和泌尿外科周利群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尹玲主任医师、马珂主治医师及冯兆亿住院总医师如期开始了这场困难的“战斗”。

  形成人工气腹是手术的第一步,也是整个手术的难点之一,由于患者脐部脂肪厚度超过10cm,常规气腹针难以穿透全层腹壁,尹玲主任医师果断为其行开放式入路,进腹后再行腹腔充气。放置腹腔镜后更大的难题出现了,虽然患者经过几天的无渣饮食和术前清洁洗肠,但是盆腹腔内充满肠管,大网膜肥厚,连输卵管表面都布满脂肪,常规的气腹压力难以将腹壁充分撑起,手术空间非常狭窄。马珂主治医师及冯兆亿住院总医师负责排开肠管、暴露视野,尹玲主任医师凭借丰富的手术经验和熟悉的盆腔解剖,开始切断子宫及附件的血管、韧带。子宫和附件被切除后,如何将其从盆腔中取出来又是一个挑战。尹玲主任医师采取将子宫切开、分解的方式将其从阴道取出,并阴式将阴道断端缝合。

  整个手术过程中,王东信主任及杨雪媛主治医师全程监护患者的麻醉状态,术后患者逐渐恢复自主呼吸,将气管插管顺利撤除。在老年病内科监护室宋以信教授和各位值班医护的悉心监护和照料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24小时便转出了监护室;妇三病房的护士们对这位“胖胖姐”更是呵护倍至,马珂主治医师周末专程到病房查看病情,及时调整术后治疗方案;患者术后第二天排气,第四天伤口拆线出院,术后病理回报: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局部为中分化子宫内膜样癌,浸润浅肌层。病理结果验证了尹玲主任医师术前的判断,而切除子宫及双附件的方案也保证了足够范围的癌肿组织。3月31日(术后第10天)患者专程从河北老家返京,再次到诊室找到尹玲大夫,表达了她对北大医院人的崇敬与热爱……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是最近微信上大家传递的话语,宣示着一种执着的信念,传递着一种由衷的美好。许多年来,肥胖一直作为腹腔镜手术的相对禁忌症而写入教科书,大多数内镜医生也“谈肥色变”,不愿“惹火上身”。尹玲主任医师、马珂主治医师和冯兆亿住院总医师组成的妇科内镜团队基于丰富的内镜经验,敢于挑战高难度手术,将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克服困难,为患者解决疾患。在麻醉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病理科、老年病内科监护室及二部手术室的通力协作下,妇科内镜团队又一次超越自己、勇攀高峰,充分展示了北大医院人“厚德尚道”及“水准原点”的团结、厚道精神。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举行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

8月27、28日,我院举行了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本次学术论坛共有37名科研型研究生参加,他们分别来自内科、外科、儿科、影像、检验、感染等多个学科专业。杜军保、袁云、王素霞、戚豫、龚侃、陈?、吕继成、周应芳、席志军、杨勇、周炜、李雪迎等多位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导师参加了论坛活动,并对参赛研究生点评、提问和评分。 李海潮副院长致开幕词:“学术论坛是展示和锻炼,也是交流和学习。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同学可以参与到论坛中来,这也是我们团队意识的一种体现。研究生期间,我们不仅要培养科研的能力,也要培养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喜爱。带着这份激情,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会终身受益。” 通过同学们的演讲,可以看出大家平时非常努力,而且为了这次论坛做了精心准备。各位导师从科研能力、PPT制作、演讲技巧、英语口语展示等方面进行考查,发现不少同学都有精彩表现,内科和儿科的多位同学在这届论坛上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在这次论坛上,有两位同学进行了全英文演讲,他们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在场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在论坛接近尾声的时候,导师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爱才之心:“这次论坛让我们发现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这让我们非常地欣慰。学生时期是最有创造力的阶段,医院里很多的SCI文章都出自我们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后会鼓励和督促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论坛中来,在大家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科研能力、表达能力。” 研究生党总支书记于岩岩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今年的学术论坛是第二届。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参与的同学更多了,演讲更精彩了,论坛的内容更丰富了。论坛可以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同时增进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学术论坛活动,并且不断完善,争取让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参与进来,并进一步提高论坛的学术水平。”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巨细胞病毒肺炎的症状有哪些
马晓斌
回答: 巨细胞病毒肺炎的症状主要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乏力、肝脾肿大等。巨细胞病毒肺炎是由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1、发热 发热是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常见症状,体温可能超过38摄氏度,持续时间较长。发热通常伴随寒战和全身不适,使用退热药物效果可能不明显。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能出现持续高热,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抗病毒治疗。 2、干咳 干咳是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典型表现,咳嗽通常无痰或仅有少量白色粘液痰。咳嗽可能逐渐加重,尤其在夜间或平卧时更为明显。严重时可出现胸痛或胸闷感,影响正常呼吸功能。 3、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多出现在疾病进展期,表现为活动后气促或静息时呼吸费力。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双肺弥漫性间质性改变。严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需要氧疗支持。 4、乏力 乏力症状较为突出,患者常感到极度疲倦和体力下降。这与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和缺氧有关。乏力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即使其他症状缓解后仍可能存在。 5、肝脾肿大 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表现为右上腹或左上腹不适。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这种情况提示可能存在全身性巨细胞病毒感染,需要全面评估和治疗。 巨细胞病毒肺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以防继发感染。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定期复查,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注射液、缬更昔洛韦片等进行预防或治疗。出现持续发热、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马晓斌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