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放射科 (共12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放射科从一台简易的X线摄片机发展到现在拥有MRI、CT、DSA、数字胃肠机 、CR、DR、普通摄片等26台大型设备的科室,人员也从2人壮大到现在的65人,其中包括正高1人,副高6人,中级17人,形成了医师、技术员、护士、工程师各路人员组成的阵容强大的放射诊疗科室。

放射科业务包括:MRI、CT、DSA、各种造影术和X线摄片诊断以及介入治疗。其中一些内容在市内或国内很具优势:

1、消化道影像诊断:我院放射科全面开展消化道疾病的各种影像诊断方法,其中消化道钡剂检查在国内具有传统优势,这种优势保持至今。在现代影像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我科在国内首先开展了MRI小肠造影技术并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同时推出消化道阳性对比剂CT成像、小肠灌肠CT、阴性造影剂肠道成像、小肠结肠双灌肠CT成像,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消化道放射诊断水平。

2、风湿病影像诊断:传统放射科只重视风湿病的关节病变,然而临床上危及生命的是一些重要脏器的受累。我科采取分工合作方法,全面开展风湿性脑病MRI诊断、风湿肺HRCT诊断,风湿性血管炎DSA检查、风湿性消化道病变低密度肠道对比CT检查,WR与关节风湿病影像诊断。现这些技术和方法已成为风湿病的常规诊断方法。

3、骨关节的影像诊断:针对传统X线对关节病变的弱势和认识不足。我科重点开发关节的MRI检查技术和诊断方法、如关节炎诊断、韧带和肌腱撕裂诊断、软骨磨损早期诊断、滑膜病变诊断等。

4、肾病影像诊断:肾病放射诊断曾一度是放射科的弱势。但依然尽其力加以发展。我科在IVP、X平片等常规CT和常规MR的基础上,推出MRU、CT peyfusion 和DSA介入等新技术和诊断新方法。

5、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颅神经病变和风湿脑的MRI诊断在国内很有优势。在新一代的3TMRI的应用基础,将会进一步拓展各方面的优势。

6、介入治疗:放射科介入治疗不单纯是肿瘤治疗,我们已开展了各种复杂的血管内或非血管介入治疗手段:如血管成形术、血管支架、血管再通术、取栓术、置过滤器、定位穿刺治疗、椎间盘治疗、骨水泥等。

近年来,在教育方面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有长足的发展。

1、放射科从单纯的二医本科和少量硕士生教育发展到现在二医本科、七年制、大专生、研究生、苏医大本科生、泰医大本科生、职工医学院专科生等教育。同时承担成人教育,“关节病变影像诊断学习班”等讲座。

2、壮大师资队伍:放射科建立起一支全科医师参加的教学队伍 ,明确每一位医师、技术员、护士、工程师的带教任务,分别培养和考核主讲老师、带教老师、指导老师的教学质量。

3、重新整理教学资料:实施教学片电脑管理和幻灯片全面改制,制作“放射诊断”电子版、“电脑互动考题测试”、“膝关节MRI诊断CD等”。

4、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制定放射科研究生培养计划和方法。现放射科在读博士和硕士生已有12人。

5、重视教育改进,改革从教学内容和方法。多次获得上海市教委的资助和KODAK杯教育奖。

科研

1、放射科内形成科研攻关小组,如“消化道影像诊疗”、“肾病影像诊断”、“血管放射诊疗”等。

2、放射科积极参加科室活动,特别是全体医师均投入科研工作。首先是在科室组织下指定了十二项课题,进行预初实验,在此基础上,积极向上申报。

1、近五年来先后获得市教委和卫生局多项课题:“纳米微泡低密度肠道对比剂CT研究”“低密度肠道CT诊断研究”、“气道表面造影研究”、“肾Peyfusion CT研究”、“三叉神经DTI研究”等。

2、近年来编著“放射诊断学”光盘和“膝关节MRI诊断”光盘二部,发表论文80余篇,4个项目通过成果验收,1项获得科研成果三等奖,2项获得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奖。

学科发展

1、放射科现有MRI一台,CT三台、DSA两台,数字胃肠机两台、普通胃肠机三台,CR两套,摄片机六台、床旁机四台,年内安装国内最先进的 3.0T-MRI机、64排螺旋CT机、平板DSA,致此我院放射科的硬件列于本市前列。

2、放射科积极推进人才培养,现医师队伍中90%属已毕业或在读的研究生,其中博士或博士生8人,硕士或硕士生11人。现在岗工作的副高或副高以上工作人员(包括回聘)有10人。

3、放射科实施专业组发展模式,其中“消化专业组”“风湿专业组”、“血管专业组”在市已有一定的影响力。

4、放射科积极参与学术界等各项活动,已组织了二次大型学术活动;科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分会放射专业组委员,10本杂志的编委。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实施首例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

日前,由我院胆胰外科科主任王坚教授主刀,成功施行我院首例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一周后即顺利康复出院。 患者为男性,40岁,平时经常感觉右上腹胀痛。MRCP检查显示:胆总管明显扩张,最大直径可达3cm,诊断为I型胆总管囊肿。患者前往王坚教授门诊就医时,内心非常焦虑,对开腹手术充满恐惧,希望能够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对手术实施者的手术技术和操作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王坚教授耐心地向患者解释了病情,并经过详细的病例讨论和术前论证后,接受了患者提出的微创手术要求。 胆总管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一般幼年期症状隐匿,成年后症状逐渐开始显现,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胆管炎,若不治疗极易癌变,传统的治疗方式是以开腹手术的方式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但若要完整切除胆总管囊肿,尤其是胰腺段囊肿,即使在开腹情况下也不是件易事,更别说是在操作空间狭小的腹腔镜下;而切除后的肝管空肠吻合则又是一大难点,由于吻合位置高,在全腔镜下进行吻合操作的技术难度极高,每一针缝合都需要十分精准,稍不小心就会撕脱胆管壁,导致吻合失败。因此,国内只有极少单位开展此项手术。虽然手术难度极大,但在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科室已有的技术条件后,王坚决定大胆尝试。在李可为、陈炜和陈涛等医师的密切配合下,凭借耐心、细心与爱心,运用娴熟的腹腔镜手术技术,完整切除了胆总管囊肿,并圆满完成了全腹腔镜下的肝管-空肠吻合和空肠-空肠吻合,成功地完成了我院历史上第一例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中出血仅100ml。患者术后1天即下床活动,术后1周顺利康复出院。 微创是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Mayo Clinic的学习经历使王坚深知,只要操作精细、技术高超娴熟,腹腔镜下手术应该是无所不能的。以往腔镜手术有一个误区就是因操作视野狭小而尽可能避免缝合,但王坚坚持认为只有会缝合、敢缝合才是真正的腔镜手术。为此他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模拟器以及猪等动物上的缝合训练。由于胆胰手术本身的复杂性和高难度,胆胰微创在世界上还属于起步阶段,我院新成立的胆胰外科在王坚教授的带领下,勇于挑战手术难度,积极发展胆胰微创技术,已成功开展全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脾切除、肝叶切除等高难度手术。目前全科正以“精益求精、至善至美”的理念和争创国内一流胆胰外科的勇气,去努力开拓胆胰外科微创化的发展道路。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