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脊柱外科 (共17位医生)

科室简介
脊柱外科在医院领导的鼎立支持下,为落实学科专业化发展的规划,在20余年骨科坚实的医、教、研基础之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脊柱外科于2005年12月正式成立。全国著名骨科专家徐莘香教授担任科室顾问、学术带头人。
  脊柱外科以脊柱微创、脊柱非融合技术、脊柱矫形为特色,在微创技术和矫形技术方面已具国际影响,在脊柱退变、脊柱创伤、脊柱结核、脊柱肿瘤、脊柱矫形等诊疗水平均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科室人员精干,梯队合理,现有医生6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人。设有脊柱外科专科门诊、脊柱微创门诊,病区有65张床位可供使用。
  脊柱外科(七号楼)是在院领导大力支持下,于2010年4月份组建而成,创建人为著名脊柱外科专家朱庆三教授。科内有独立的ICU病房,配备有呼吸机,能收治危重脊柱外科病人。脊柱外科的特色医疗:人工颈椎间盘置换,颈椎后突畸形矫正,脊柱肿瘤行全椎体360°整块切除,颈椎前脱位合并单侧关节突绞索?后前路一期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术,骶2椎弓根螺钉、髂骨螺钉和骶骨骨盆固定技术,成人先天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截骨矫形,徒手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目前科室的诊断、治疗及手术水平在国内位于前列,我们将紧遵“大医精诚,尚美至善”的院训,并以“明医理,精医道,知彼心,强中华脊梁”的科室文化完善自己。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省内首例术中“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获得成功

近日,肝胆胰外科一组王蒙手术团队术中应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三镜”联合技术,成功为两例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伴发急性胆管炎患者施行了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取石、胆管引流、胆道一期缝合术,患者术后痊愈出院,无并发症。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患者术后要留置T管进行胆汁体外引流,至少需携带2个月,给患者的术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苦恼。术后还可能引起T管脱落、胆瘘、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严重的甚至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甚至危及生命。 肝胆胰外科一组的王蒙医生,不但具备腹腔镜和胆道镜技术,而且具备娴熟的十二指肠镜操作技术。此次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取石,保证胆道结石无残留的情况下,通过十二指肠镜技术经鼻留置胆道引流管,腹腔镜下实现胆道一期缝合,安全有效地拓展了腹腔镜一期胆道缝合的手术适应症,免除了患者术后长期留置T管外引流的痛苦。术中十二指肠镜的应用,使得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真正做到了术中的完美结合,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省了住院费用。 术中“三镜”联合技术在全国仅少数几家医院能够开展,最大的问题在于一名外科医生很难同时掌握腹腔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技术。王蒙医生利用自己多年从事ERCP手术的经验,率先在吉林省开展了术中的“三镜”联合技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得到了患者及同行的认可。该术式的探索,也得到了第16届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术大会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并被写进了最新的胆管结石治疗指南专家共识之中。 肝胆胰外科一组通过一步步探索、一点一滴开拓,实实在在解决了临床实际问题,科室的努力使得吉林省的胆道微创外科水平一直处于全国的较好水平。在未来的日子里,王蒙医生ERCP微创手术团队还会进一步努力,结合自己多年的手术技术优势和肝胆胰外科团结优秀的平台,脚踏实地,为学科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产后盆底肌修复有必要做吗
冷启刚
回答: 产后盆底肌修复通常是有必要做的,有助于预防或改善盆底功能障碍。盆底肌修复主要针对产后盆底肌松弛、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问题,可通过凯格尔运动、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方式进行干预。 产后盆底肌因妊娠和分娩过程受到牵拉或损伤,可能导致肌力下降。轻度松弛表现为咳嗽或打喷嚏时漏尿,中度可能出现排尿困难或性生活不适,重度可能伴随子宫脱垂。凯格尔运动通过自主收缩盆底肌增强肌力,适合产后早期居家练习。电刺激治疗利用电流刺激肌肉收缩,适用于自主训练效果不佳者。生物反馈治疗结合设备监测帮助准确掌握发力方式,适合协调性差的人群。 少数产妇若无明显症状且盆底肌评估正常,可暂不干预。但高龄分娩、多胎妊娠、产程过长或胎儿体重过大者,即使无症状也建议预防性修复。未及时修复可能加重盆腔器官下垂风险,影响排便功能或慢性盆腔疼痛。产后42天复查时应接受专业评估,根据肌力分级制定个体化方案。 产后半年内是盆底肌修复黄金期,建议结合有氧运动避免久坐久站。日常可减少提重物、控制慢性咳嗽等腹压增加行为,同时摄入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促进组织修复。若出现持续漏尿或下坠感应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顽固性盆底疾病。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