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01医院

呼吸科 (共25位医生)

科室简介

呼吸科年门诊量在6万人次左右,年收容住院患者约1200人次左右,疾病种类涵盖呼吸系统各种常见、疑难和危重症疾病,住院外地患者比例高达40%以上,疾病种类之广为国内医院所罕见,每天均有许多患者远地慕名前来就诊。为保证门诊质量,常规门诊由本科主治医师以上出诊,包括全日制门诊、夜间门诊、周末门诊和节假日门诊,另外每天还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出诊(包括周末门诊和节假日门诊);现有专病门诊2个(变态反应、打鼾及睡眠呼吸障碍),近期还拟开展哮喘、脏器移植相关肺炎和肺癌联合门诊等专病门诊。
  呼吸科医疗特色:呼吸危重症治疗:在国内率先建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在机械通气及新技术的应用、多脏器功能不全救治等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在国内率先开展了He-O2混合气吸入治疗重症哮喘和COPD的研究,均获得了满意疗效;在国内外率先将死腔内气体吸出技术用于COPD的治疗,并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死腔气体置换技术的智能化呼吸机;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利用P-V曲线确定最佳PEEP、潮气量等个体化机械通气技术和汽化吸入PFC治疗ARDS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曾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治:确诊了我国大陆居民首例艾滋病、饲鹦鹉肺和北京地区首例SARS,率先系统进行了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流行性病学调查及耐药机制相关研究,对重症肺炎、脏器移植相关肺炎尤其是细菌耐药和抗生素合理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救治成功率居国内领先水平;曾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已申报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肺癌综合诊治和个体化治疗:在国内最早开展有关血清肺癌标志物的相关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并报道了1条肺癌转移相关基因LCRM-1,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经纤支镜激光治疗肺癌合并大气道阻塞的工作;结合肺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包括化疗、放疗、生物免疫、局部介入和分子靶向等综合治疗,在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前提下通过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措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胸部疾病介入诊治: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气管镜检查和经气管镜激光治疗大气道占位性病变、气管内支架植入等;目前已拥有氩离子刀、血朴啉光动力治疗和内科胸腔镜等设备,下一步拟引进内科气管镜下治疗肺大疱技术,可以对气管支气管、肺组织和胸腔疾病进行微创介入诊断和治疗,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治:在国内较早设立变态反应门诊,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查患者过敏原,通过采用包括脱敏治疗、全身和局部抗过敏治疗等方法诊治大量过敏性疾病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中过敏原的筛查为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有力的证据。
  睡眠呼吸障碍疾病检查及治疗:在军内率先开展了睡眠呼吸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有3张睡眠监测床位,目前每天能安排3-5个病人进行睡眠检查。呼吸科睡眠中心能够开展多导睡眠图、初筛检查、多次小睡实验、呼吸机治疗压力滴定、睡眠心理评估、阻鼾器治疗及药物治疗研究。打鼾及睡眠呼吸障碍门诊能够给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及其他诊治和咨询服务。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