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01医院

中医科 (共18位医生)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

  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科成立于1958年,现为解放军总医院中医院,是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基地,现为国家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重点学科、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首都军地共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和北京市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同时也是国家中西医结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西医结合博士与硕士学位授权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单位,并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办学招收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同时面向全国招收进修生、实习生,也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单位。

  专业特长

  中医院暨全军中医研究所、中医科,多年来致力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老年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肛肠疾病、妇儿疾病、皮肤病、骨关节疾病等,尤其是在帕金森病、恶性肿瘤、糖尿病、亚健康、中医肛肠科疾病如痔(痔、肛裂、肛瘘、肛周脓肿)以及中医正骨手法治疗颈、腰椎病等方面特色鲜明、疗效卓著,逐步形成了学科全面、结构合理、技术高超、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学术梯队,被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1.门诊设专家门诊、普通门诊、特需门诊、军队师干门诊和普通门诊,采用普通门诊、专家门诊与专科、专病门诊相结合的方式,每天至少有3名以上高级职称人员接诊,年门诊量达20余万人次。

  2.病房设有中医内科、中医肛肠2个病区,年收治量1500余人次。中医内科病区主要以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肺癌、乳腺癌、胃癌、肠癌等恶性肿瘤为主,将传统中医疗法与现代医学放疗、化疗、介入及生物治疗等诊疗技术相结合,在提高肿瘤治愈率及远期生存率、放化疗增效减毒、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效果显著。中医肛肠病区以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肛肠疾病为主,其中以痔、肛裂、肛瘘、肛周脓肿、肛门直肠狭窄、肛门畸形、直肠脱垂、出口梗阻型便秘、溃疡性结肠炎等为重点,主要采用结扎、挂线、药物注射等手段结合中药口服、熏洗坐浴及外用药膏等方法综合治疗,具有“微创伤、微疼痛、短病程、高疗效”的特点。

  科室同时以老年保健工作为重点,重点开展老年病的研究;护理队伍具备中西医两套护理理论和技术,实施整体护理模式和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
技术队伍

  近年来学科技术队伍日益壮大,老、中、青专家学科骨干涵盖医疗、护理、医技等专业,人才梯队结构合理。2013年科室人员53名,其中主系列26人,副高以上职称11人,硕士以上人员21人。拥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名、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2名、医院“百名新秀”1名。学科骨干社会学术任职较3年前新增22人次,其中新增省、部级以上学会副主委及专业分会副主委以上8人次。
科研情况

  2000年以来,中医院以老年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肛肠疾病、帕金森病、亚健康和肿瘤等为临床科研重点,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军队和北京市等课题40余项,累计经费1500余万元,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各1项,开发、研制复方芪蓉颗粒、补肾活血颗粒、保元丹、参龙胶囊等6个军队非标制剂,已实现成果转化2项,获得国家专利证书4项。近5年来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专著近20部。

  人才培养

  作为国家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西医结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西医结合博士与硕士学位授权点、全军中医师承研究生教学单位等,设有中医教研室,现有博士后合作导师1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中医师承研究生导师2名,进修生、实习生和轮转生老师共39名。2000年以来已招收培养博士后7名,招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含师承制)60余名,并作为联合培养单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

  新技术、新业务

  作为“解放军总医院研究型科室”,目前学科发展方向已呈多元化,并逐步发展、建立中医亚专科,学术水平及诊疗技术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逐步做实、做强、做大,更好地为军队官兵及社会大众服务。

  在脑病方面,中医诊治帕金森病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补肾活血法治疗帕金森病”入选了医院“百项优势”,今后将继续深入研究,积极研发“补肾活血颗粒”。

  在肿瘤方面,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的研究和防治,“凉血活血中药防治放射性肺损伤”入选了医院“百病妙诀”,并已研发相关中药制剂用于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院内制剂。

  在老年病方面,积极开展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常见老年病的研究和防治,所研制的新中药制剂“箭羽糖康片”已在临床得到应用,并成功实现技术转让。

  在中医络病研究方面,“孙络-微血管病理演变规律的中医微观辨证研究”获得了国家“973”计划资助,正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明确其机理。

  在中医药治疗气道高反应性疾病方面,通过分析上呼吸道热态图,应用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低。获得了军队十一五重大项目、国家中管局课题、全军后勤科研专项等资助。研究成果将服务于广大官兵,提高卫勤保障能力。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病方面,采用结扎、挂线、药物注射和中药熏洗等手段治疗肛肠疾病,具有微创伤、微疼痛、短病程、高疗效的特点,“中西医结合微创微痛治疗肛肠疾病”入选了医院“百病妙诀”进行深入研究。

  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颈、腰椎病方面,继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氏正骨法”之精华,创立了“管氏手法”治疗颈、腰部疾病及四肢软组织伤,临床疗效高。获得了国家中管局等课题资助。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排卵期同房后小腹发胀怎么回事
冷启刚
回答: 排卵期同房后小腹发胀可能与生理性排卵反应、盆腔充血、泌尿系统感染、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疾病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观察休息、抗感染治疗、药物干预等方式缓解。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 1. 生理性排卵反应 排卵过程中卵泡破裂释放卵子可能刺激腹膜,导致短暂性小腹坠胀感。部分女性对前列腺素敏感性增高,可能引发子宫收缩性疼痛。这种情况通常伴随透明拉丝状白带增多,体温轻微升高,症状多在1-2天内自行缓解。建议避免剧烈运动,使用热水袋热敷下腹部帮助缓解不适。 2. 盆腔充血 同房时盆腔器官血流加速可能加重排卵期原有的充血状态。表现为下腹双侧对称性胀痛,可能放射至腰骶部,体位改变时症状明显。这与激素水平变化导致的血管扩张有关,通常无须特殊处理。保持半卧位休息可减轻症状,避免频繁按压腹部。 3. 泌尿系统感染 同房后细菌逆行感染可能引发膀胱炎或尿道炎,出现下腹坠胀伴尿频尿急。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等。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抗菌药物。治疗期间需多饮水,每日保持1500-2000毫升饮水量。 4. 子宫内膜异位症 异位内膜组织在卵巢或直肠子宫陷凹处种植时,排卵期激素波动可能加重病灶充血。典型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深部性交痛,可能伴随排便疼痛。确诊需依靠腹腔镜检查,药物治疗可选择地诺孕素片、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散结镇痛胶囊等。建议记录疼痛周期与月经关系供医生参考。 5. 盆腔炎性疾病 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感染可能引发输卵管炎,表现为同房后持续下腹痛伴异常阴道分泌物。急性期可能出现发热,妇科检查可见宫颈举痛。需规范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多西环素片治疗,慢性期可配合康妇炎胶囊改善盆腔微循环。治疗期间应禁止同房,性伴侣需同步检查。 日常应注意观察症状变化,记录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选择棉质透气内裤。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可适量增加南瓜、山药等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若胀痛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发热、异常出血等情况,建议尽早就诊妇科进行超声检查与分泌物检测。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内分泌平衡,减少排卵期不适发生概率。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