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01医院

创伤骨科 (共7位医生)

科室简介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创伤专业组同骨科同年成立,是骨科历史最长的专业组,也是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学科专业组。近年来,创伤专业组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总医院骨科人的优良传统,结合自身实际,立足常见创伤救治,重点攻关重度多发伤、高能量交通伤及老年髋周骨折救治等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国际率先研究、开发了髋臼后壁、后柱“锁定-角度-解剖型钛板”,并应用于临床。

  该项研究目前在国际处于领先行列,其基础内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3篇SCI收录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产品注册证3项。

  2、在国内率先研究和开发同种异体神经修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创伤骨科开发研究的壳聚糖神经修复导管系列产品,具有防粘连效果,目前已经进入临床实验。这是国内最早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临床实验的神经修复导管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行列。相关研究成果在SCI收录5.399的杂志上发表。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资助。

  3、在国内率先开展远程指导的智能导航手术和骨科机器人手术系统

  该项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相关研究获得2项全军十一五课题和1项国家支撑课题的资助,相关操作系统和多功能手术复位床已经完成,已经先后进行了磨具实验和动物实验,现在正在进行尸体标本实验。

  4、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小切口,微创治疗骨折的系列临床研究

  创伤外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骨折微创治疗的系列研究。微创经皮钢板置入技术治疗四肢骨折,在国内开展最早,手术数量最多。其中肱骨干骨折的MIPPO技术,曾在国际会议上交流,得到国外专家的认可。

  5、复杂难治性骨髓炎和骨缺损的骨搬移综合治疗技术

  创伤外科将骨搬移技术应用于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并且对其修复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室研究。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分泌性中耳炎该如何预防
李延忠
回答: 分泌性中耳炎可通过保持鼻腔通畅、避免病原体感染、调节气压平衡、增强免疫力、及时治疗上呼吸道疾病等方式预防。该病多因咽鼓管功能障碍、病原体感染、过敏反应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 1、保持鼻腔通畅 定期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有助于减少分泌物堆积,降低咽鼓管阻塞风险。感冒或鼻炎发作时可使用盐酸赛洛唑啉鼻用喷雾剂等减充血剂缓解鼻塞,但需遵医嘱控制使用周期。擤鼻涕时应单侧交替进行,避免用力过猛导致病原体逆行感染。 2、避免病原体感染 流感季节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接触公共物品后及时洗手。儿童群体需按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降低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引发的继发性中耳炎概率。哺乳期婴儿宜采用半竖立位喂奶,防止乳汁反流至咽鼓管。 3、调节气压平衡 乘坐飞机或潜水时可通过咀嚼口香糖、做吞咽动作促进咽鼓管开放。急性鼻窦炎期间避免高空飞行或深潜,必要时使用伪麻黄碱片等药物帮助维持中耳压力平衡。游泳时佩戴专业耳塞,防止污水进入外耳道引发炎症扩散。 4、增强免疫力 保证每日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以及富含维生素C的西蓝花、猕猴桃等食物。规律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长期熬夜或压力过大会降低黏膜防御功能,建议保持7-8小时睡眠并适当进行正念减压训练。 5、治疗上呼吸道疾病 过敏性鼻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控制炎症,慢性鼻窦炎需配合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腺样体肥大儿童若出现夜间打鼾、张口呼吸等症状,需评估是否需行腺样体切除术以解除咽鼓管压迫。 日常需避免频繁掏耳损伤鼓膜,洗澡后及时擦干耳廓积水。出现持续耳闷、耳鸣或听力减退超过两周时,应进行声导抗测试和耳内镜检查。哺乳期母亲需注意喂养姿势,学龄前儿童建议每半年接受一次耳科保健筛查。急性期可局部热敷促进积液吸收,但禁止自行穿刺鼓室或使用偏方滴耳。 李延忠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