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医附二院

神经内科 (共16位医生)

科室简介
神经内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医学博士点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来自上海医学院的汤云鹏教授组建了神经病学专业,1999年全国知名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胡长林教授创建了神经内科。1999年为神经病学博士学位授予点;2002年建立神经病学博士后流动站。病房房间装修整洁,配备有中心供氧系统、中心吸引器、轨道式输液架、床边呼叫系统等先进的医疗设备,其中重症监护室备有脑电监护系统、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微量推注泵等抢救仪器,特别是病房还具有中央空调、电视、电话等,使得入住我科的病人不仅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且能拥有一个舒适、宽松的诊病环境。
  神经内科现设有脑电图室、神经电生理室等辅助科室,拥有视频脑电图、脑电地形图仪、诱发电位仪、Keypoint标准型肌电图仪、经颅多谱勒诊断监护系统等先进设备,能监测中风的危险因素,进行癫痫的鉴别诊断、周围神经病的预后分析等。
  神经内科有雄厚的技术力量,目前医护人员35人,14名医生中教授、主任医师4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人,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8人,其余均为硕士。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5人。住院量1800~2000人次/年,门诊量人近20000人次/年。其中胡常林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为重庆市神经内科学会委员,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于1997年代表课题组参加全国科技奖励大会,参与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七年制教材《神经病学》的编写。
  神经内科专科可诊治神经科各种疾病,如急慢性脑血管病、癫痫、脑炎、脑膜炎、多发性硬化、肌肉疾病、帕金森氏病、周围神经病、痴呆、眩晕、头痛、失眠等。在脑血管疾病、癫痫诊疗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在西南地区享有一定盛誉,病员辐射整个直辖市所有区县市及云、贵、川、陕西等。开展的特色项目有:①脑血管病的综合治疗。包括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脑卒中的康复治疗;②各种类型癫痫的诊治,尤其是难治性癫痫。具备目前国内先进的神经影像及电生理诊断技术,可对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康复进行详细指导。③神经免疫性疾病如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诊治,除可采用免疫抑制、丙种球蛋白治疗外,还可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血浆置换治疗。④帕金森氏病、周围神经病、痴呆的诊断与治疗;⑤心身疾病的心理和药物治疗,包括失眠症、抑郁症等的诊断和治疗。
  神经内科在教学方面,目前承担重庆医科大学医学二系本科及研究生的神经病学教学、临床见实习的带教任务,以及进修医师(包括脑电图专业)、本院轮转医师的培训工作,其教学质量获得了广大学生的好评,每年为各级医疗单位培养了多名学以致用的实用型人才。科研上,致力于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如脑血管疾病和癫痫的系列研究,多次获科研基金和科研成果。近年参加、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市教委、市卫生厅、重庆市科委科研课题15项,学校及医院科研项目4项。发表论文200余篇。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开展“世界献血者日”宣传活动

2014年6月14日是第十一个“世界献血者日”,主题是“安全血液挽救母亲生命”。全世界每天约有800名妇女死于妊娠或分娩相关并发症,及时获得安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对所有国家而言都是预防孕产妇死亡的全面措施的必要组成部分。6月12日,我院输血科和产科在外科楼一楼开展了“6·14世界献血者日”宣传与咨询活动,向市民宣传献血与输血相关知识和政策,特别是孕产妇输血知识,并解答相关问题,旨在提高市民对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需求的认识,感谢和鼓励更多的人成为无偿献血者,在需要拯救生命时提供可使用的最安全血液。 输血科张娟副主任、产科董晓静副主任、产科陈志美副护士长带领输血科及产科医务人员对前来咨询的患者、孕妇及家属等进行耐心解答,并向公众发放2014年“6·14世界献血者日”专刊、关于献血及用血基础知识与政策等宣传册。本次活动输血科设计制作了宣传展板,内容包括介绍世界献血者日、第十一个世界献血日主题、人体血液与血型基础知识、血液保护技术及自身输血等。 此次活动中,前来观看展板、咨询与领取宣传册的人络绎不绝,还有人在咨询后主动提出想要无偿献血,在工作人员解释献血的流程后,前往移动献血车献血。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圆满结束。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