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医附二院

神经外科 (共9位医生)

科室简介
神经外科始建于1985年,由陈复仁教授任第一任主任,初建时设床位15张,主要开展颅脑损伤、高血压脑出血等常见病的救治以及部分脑胶质瘤、脑膜瘤、脑脓肿、脊髓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同时,承担重庆医学院医疗二系神经外科教学、实习任务。1988年-1998年的十年间,在陈复仁教授及第二任主任张清忠教授的领导下,医疗工作已具备一定规模,病床扩大到25张,能够完成多种神经外科疾病的系统诊断与治疗,尤其在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技术的改进、应用与推广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影响较大。1998年程远教授接任科室主任,制定了“全面发展,重点突破”战略方针,提出了“科技强科,特色发展”的建科理念,经过全科医护人员精诚团结、共同奋进;学习新方法、引进新技术,不断创新,医疗技术快速进步、迎来了科室的全面发展,目前已成为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和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骨干、专业结构合理的学科,为科室医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医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科室目前拥有病床44张和ICU病房,现有医护人员3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主治医师 2人,住院医师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3人,占总人数70%;护理人员20人,70%具有本科学历。医院拥有320排螺旋CT一台、16排排螺旋CT一台、3.0及1.5TMRI各一台及全数字化血管机2台,为我科医疗技术搭建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科室还拥有国内一流的先进诊疗设备,包括呼吸机、神经外科手术显微镜、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仪、颅内压监测仪、德国蛇牌双极电凝器、手术动力装置和自动牵开器、立体定向手术装置、射频神经止痛仪和全自动降温床等高端设备。
  神经外科以脑血管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显微手术综合治疗、颅底肿瘤的显微手术,微血管减压与射频热治疗功能神经疾病以及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规范化治疗为主要特色。现有专业组4个,分别设置了脑血管性疾病组、脑肿瘤组、功能神经组和脑外伤组。血管疾病组主要收治颅内动脉瘤、脑与脊髓动静脉畸形、脑海绵窦动静脉瘘、硬脑膜动静脉瘘,开展了血管介入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栓塞术、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血管畸形切除术,尤其是近年来,针对复杂性、多发性、难治性颅内动脉瘤、复杂性脑动静脉畸形,采用血管内介入新技术,取得可喜成绩,使我科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技术迈上了新台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次,我科在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规范化治疗一直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主要开展了以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手术机制、技术和临床研究,在市内及周边省市县进行了推广与应用;脑肿瘤组除常规开展脑胶质瘤、脑膜瘤、垂体腺瘤和神经纤维瘤等颅内肿瘤手术外,近年来重点开展了颅底肿瘤手术,完成了100多例前、中、后颅窝及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功能神经与脊髓组诊治疾病范围包括癫痫、脑微小病灶立体定向活检、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颅底畸形、椎管各种内肿瘤、腰椎间盘突出、症状性椎管囊肿等疾病,尤其是针对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及舌咽神经痛,开展微血管减压术和射频热治疗技术,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脑外伤组主要围绕重型颅脑损伤围手术期,危重期的急救,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科室拥有专职的NICU医生和护理队伍,在特重性颅脑损伤、呼吸机的应用、严重颅内外感染与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神经外科在教学、科研方面,科室承担重庆医科大学医疗二系七年制、五年制,以及儿科系、影像系等多个专业神经外科大课教学、见习和实习任务,承担着博士生、硕士生等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工作,近年来科室招收博士生10人,硕士生20余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支撑计划、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资助,在国外SCI杂志、国内CSCD及专业核心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开展“世界献血者日”宣传活动

2014年6月14日是第十一个“世界献血者日”,主题是“安全血液挽救母亲生命”。全世界每天约有800名妇女死于妊娠或分娩相关并发症,及时获得安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对所有国家而言都是预防孕产妇死亡的全面措施的必要组成部分。6月12日,我院输血科和产科在外科楼一楼开展了“6·14世界献血者日”宣传与咨询活动,向市民宣传献血与输血相关知识和政策,特别是孕产妇输血知识,并解答相关问题,旨在提高市民对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需求的认识,感谢和鼓励更多的人成为无偿献血者,在需要拯救生命时提供可使用的最安全血液。 输血科张娟副主任、产科董晓静副主任、产科陈志美副护士长带领输血科及产科医务人员对前来咨询的患者、孕妇及家属等进行耐心解答,并向公众发放2014年“6·14世界献血者日”专刊、关于献血及用血基础知识与政策等宣传册。本次活动输血科设计制作了宣传展板,内容包括介绍世界献血者日、第十一个世界献血日主题、人体血液与血型基础知识、血液保护技术及自身输血等。 此次活动中,前来观看展板、咨询与领取宣传册的人络绎不绝,还有人在咨询后主动提出想要无偿献血,在工作人员解释献血的流程后,前往移动献血车献血。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圆满结束。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