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医附二院

内分泌科 (共10位医生)

科室简介
内分泌科成立于1987年,秉承我院“关怀、专注、创新”的院训,做强学科特色优势,以实现国内领先,面向国际的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在老一辈的内分泌专家徐葆元教授等的亲自领导和培育下,经过严钟德教授、王玉君教授、杨刚毅教授等几代医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已发展成为西部地区一流水平,具有鲜明特色并有重要影响力的内分泌及代谢病医学专科。建成了重庆市糖尿病强化治疗中心,重庆市重点学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重庆医科大学临床药理机构内分泌专业组和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内分泌专业硕士-博士授予点,目前拥有床位45张,专科医生13名,开设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肾上腺疾病、下丘脑及垂体疾病、肥胖症、脂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骨质疏松症等专家和专科门诊,是重庆市卫生局和重庆医科大学的重点学科。本科自建科以来,不断加强临床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与其它学科的交流,坚持临床、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并不断地引进和培养人才,拥有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医疗科研队伍逐渐将我科建设成为在重庆乃至西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学科,目前已成为重庆医科大学和本地区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临床、教学及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今年卫生部重点专科评比中居全国第29位。该科现有教授/主任医师4人,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1人,回国留学人员2人,研究生导师4人,博士学位5人,博士后一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6项,对外交流合作项目5项,省部级及校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英文SCI论文31篇,累积影响因子80+,论文被引用500余次。培养博士或硕士研究生近40名。承担着重庆医科大学5年制、7年制和留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本科设施齐全,有专科病床45张,配备有内分泌临床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激素测定仪和全自动生化仪,可测激素达数十余种,极大地提高了我科对各种内分泌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科室作为国家药理基地,长期承担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包括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的新药临床研究,积极为广大患者服务。
  内分泌科疾病诊治范围:垂体瘤、巨人症、肢端肥大症、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埃迪森氏病)、侏儒症、尿崩症、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症(SIADH)、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炎、库欣氏综合征、异位ACTH综合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减退症,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伴瘤内分泌综合症,糖尿病(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状态、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胃轻瘫、糖尿病性膀胱等)、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低血糖症(胰岛素瘤、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症)、血脂异常、肥胖症、代谢综合征、电解质紊乱、高尿酸血症、痛风、骨质疏松症、内分泌性高血压。
  内分泌科特色诊疗技术:正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评估胰岛素敏感性,内分泌腺体各种激素的检测,持续胰岛素皮下胰岛素注射(CSII)+动态血糖检测(CGMS)双C治疗糖尿病,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全套脂肪因子测定,糖尿病外周神经功能检测,糖尿病植物神经功能检测。
  内分泌科设备:美国、韩国及国产胰岛素泵总计20台,美国、韩国动态血糖5台,亨得利糖尿病足诊断工具箱,空气波治疗仪、低频脉冲电磁波骨质疏松治疗仪,电生物反馈治疗仪,糖尿病足激光治疗仪,正糖高胰岛素钳夹全套设备,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内分泌与代谢病相关指标的检测设备。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开展“世界献血者日”宣传活动

2014年6月14日是第十一个“世界献血者日”,主题是“安全血液挽救母亲生命”。全世界每天约有800名妇女死于妊娠或分娩相关并发症,及时获得安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对所有国家而言都是预防孕产妇死亡的全面措施的必要组成部分。6月12日,我院输血科和产科在外科楼一楼开展了“6·14世界献血者日”宣传与咨询活动,向市民宣传献血与输血相关知识和政策,特别是孕产妇输血知识,并解答相关问题,旨在提高市民对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需求的认识,感谢和鼓励更多的人成为无偿献血者,在需要拯救生命时提供可使用的最安全血液。 输血科张娟副主任、产科董晓静副主任、产科陈志美副护士长带领输血科及产科医务人员对前来咨询的患者、孕妇及家属等进行耐心解答,并向公众发放2014年“6·14世界献血者日”专刊、关于献血及用血基础知识与政策等宣传册。本次活动输血科设计制作了宣传展板,内容包括介绍世界献血者日、第十一个世界献血日主题、人体血液与血型基础知识、血液保护技术及自身输血等。 此次活动中,前来观看展板、咨询与领取宣传册的人络绎不绝,还有人在咨询后主动提出想要无偿献血,在工作人员解释献血的流程后,前往移动献血车献血。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圆满结束。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低压低怎么回事应注意什么
高云
回答: 低压低可能由遗传因素、营养不良、体位性低血压、心脏疾病、内分泌紊乱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改变体位习惯、药物治疗、定期监测、就医检查等方式干预。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遵医嘱进行针对性处理。 1、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因家族遗传倾向可能出现原发性低血压,通常表现为长期血压偏低。这类情况若无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一般无须特殊治疗。建议定期测量血压并记录变化趋势,避免突然改变体位。日常可适量增加钠盐摄入,饮用淡盐水帮助维持血容量。 2、营养不良 长期饮食不均衡导致铁元素或维生素B12缺乏时,可能引发贫血性低血压。伴随面色苍白、易疲劳等症状。可通过增加红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铁的食物改善,必要时遵医嘱服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补铁药物。避免空腹时间过长。 3、体位性低血压 快速起立时出现血压骤降多与自主神经调节异常有关,常见于老年群体。改变体位时应遵循"三个30秒"原则:醒后卧床30秒、坐起30秒、站立30秒后再活动。穿弹力袜、增加每日饮水量至2000毫升有助于改善症状。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盐酸米多君片调节血管张力。 4、心脏疾病 心动过缓、心力衰竭等心脏泵血功能异常会导致循环血量不足,引发继发性低血压。常伴有胸闷气短、下肢水肿等症状。需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确诊,可能需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地高辛片等药物改善心功能。避免剧烈运动并限制每日钠盐摄入量。 5、内分泌紊乱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或甲状腺功能低下时,激素分泌不足可导致血压持续偏低。可能伴随体重异常增减、皮肤干燥等症状。需检测皮质醇、甲状腺激素水平,确诊后需长期替代治疗如醋酸氢化可的松片、左甲状腺素钠片等。注意避免感染、创伤等应激因素诱发危象。 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含盐量高的汤类、坚果等食物,但合并高血压或肾脏疾病者需谨慎。每日分次饮用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穿着弹力袜改善下肢静脉回流。若出现持续头晕、视物模糊等脑供血不足症状,应立即平卧并测量血压,必要时急诊就医。建议每3-6个月进行血常规、心电图等基础检查,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预防低血糖与低血压叠加风险。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