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

骨科 (共17位医生)

科室简介
骨科系1981年由外科分离出来独立建制的科室,是重庆市卫生系统青年文明号集体、涪陵区“十佳青年文明号”和涪陵区“巾帼文明示范岗”。现开放床位60张,分为骨一和骨二两个病区,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5名、医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研究生毕业3名,研究生课程班结业3名,医院二级重点学科。学科建设以创伤骨科为基础,以脊柱外科和关节外科为特色及重点发展方向,其技术水平居重庆市级医院先进行列,在重庆市内有较高的知名度,现与重庆医科大学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1名。此外,在硬件设施上,该科拥有美国进口100毫安“C”臂X光机,史赛克公司三晶片数字化关节镜,骨折电磁治疗仪及微波治疗仪、CPM关节功能训练器等先进医疗仪器设备。 长期以来,涪陵中心医院骨科接受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实习医师300余人,附近县医院、中医院、乡镇医院进修医师60余人,现与重庆医科大学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常年与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大坪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骨科保持密切的业务来往。举办1期重庆市级骨科学习班及重庆市第四届学术交流会。
  主要专业范围
  创伤骨科 应用现代新技术、新方法治疗四肢长管骨骨折及关节附近骨折;复杂髋臼骨折前、后入路、前后联合入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复杂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及骨外固定术。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修复创伤及病理性组织缺损术。复杂开放骨折Ⅰ期行内或外固定、带蒂(血管神经蒂)组织瓣转移术修复创面和骨缺损。 脊柱外科 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胸、腰椎管窄症减压术,前、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和腰椎不稳症。后路胸腰椎经椎弓根脊柱内固定及下腰椎椎间融合术,前路胸腰椎减压及内固定术,经胸腔前路胸椎减压及内固定术。颈椎创伤及颈椎病前、后路减压及内固定术。颈椎及下腰椎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 关节外科 复杂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AO内固定术;骨水泥型、非骨水泥型、混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晚期OA和RA、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晚期及创伤性关节炎、CHD晚期;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晚期OA和RA、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滑膜切除术、关节清理术、游离体取除术。 手周围神经显微外科 带血管神经蒂组织瓣移位修复手部创面;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和臂丛神经血管受压症的诊断与治疗;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晚期手功能重建;手部神经不可逆损伤的功能重建:肩外展功能,屈肘功能,拇对掌功能,伸腕、伸指功能,屈指功能,手内肌功能等的重建;断肢(指)再植术;带血管神经蒂皮瓣移位加植骨拇指再造术;周围神经卡压症的诊断与治疗。 骨肿瘤 四肢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自体瘤骨体外灭活再植、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及特制人工假体置换。 内分泌及代谢性骨病 一、骨质疏松症:开展骨密度测量和双能X线吸收法进行早期诊断及预防,开展咨询及药物治疗。二、痛风:早期的药物治疗及晚期骨关节损害的手术治疗。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中期支具矫正非手术疗法,晚期截骨矫正术。四、糖尿病:糖尿病骨关节损害的手术治疗。 小儿骨科 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和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手术与非手术系列化治疗。 骨科康复 支具的制作及其在骨科康复中的应用:上、下肢支具、脊柱支具、助行器。假肢的制作及其在骨科康复中的应用。CPM在骨科康复中的应用。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手部损伤、骨与关节损伤患者的康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及关节镜术后患者的康复。
  科研方向及成果
  近年来,以该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代表的骨科科研小组,刻苦钻研、努力攻关,在科研工作中成绩显著。主要研究方向为:生长因子与骨愈合的研究;骨肉瘤基因表达谱的研究;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已完成区级科研课题3项,获区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成功完成了重庆市科委立项资助课题《β-转化生长因子对骨愈合作用的研究》,并已通过验收结题。目前还承担了重庆市卫生局立项资助课题《缺血预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重庆市科委立项课题《骨肉瘤患者KIR/KAR基因表达谱的研究》。全科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国家级刊物60余篇,论文发表后,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应用价值,其重要的论点先后被30篇学术论文作为参考文献引用,在国家级统计源期刊上发表,其中被国外检索系统Medlin收录3篇。参加专著编写1本。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一躺下就想尿没法睡觉什么原因
颜克强
回答: 一躺下就想尿且影响睡眠可能与膀胱过度活动症、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等因素有关。主要有膀胱敏感性增高、夜间多尿症、心理因素、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神经系统病变等原因。 1、膀胱敏感性增高 膀胱黏膜神经末梢过度敏感时,平躺后膀胱轻微充盈即可产生尿意。可能与长期憋尿、饮用咖啡因饮料等习惯有关,表现为尿频尿急但尿量少。建议避免睡前摄入刺激性饮品,尝试盆底肌训练改善症状。若持续存在需排查间质性膀胱炎,可遵医嘱使用琥珀酸索利那新片或盐酸奥昔布宁缓释片等药物调节膀胱功能。 2、夜间多尿症 抗利尿激素昼夜分泌紊乱导致夜间尿液生成过多,常见于糖尿病、心力衰竭等慢性病患者。典型表现为夜尿量超过全天尿量1/3,每次排尿量正常。需监测24小时尿量,控制晚间液体摄入,原发性患者可考虑醋酸去氨加压素片治疗,继发者需针对原发病管理。 3、心理因素 焦虑或强迫倾向可能放大膀胱充盈感,形成"躺下-尿意"的条件反射。多伴有入睡困难、反复确认排尿等行为,但实际膀胱容量正常。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有助于缓解,严重时可短期使用劳拉西泮片等抗焦虑药物,但须警惕药物依赖。 4、泌尿系统结构异常 男性前列腺增生或女性膀胱膨出等解剖学改变,可能改变卧位时的尿液引流路径。常合并排尿费力、尿线变细等症状,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可确诊。轻度增生可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重度结构异常需考虑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手术治疗。 5、神经系统病变 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影响膀胱神经调控时,可能出现卧位尿失禁或急迫感。多伴有肢体震颤、步态异常等神经症状,需通过MRI和尿动力学评估。治疗需联合神经科用药如多巴丝肼片,配合膀胱训练计划改善症状。 建议记录72小时排尿日记,包括每次排尿时间、尿量和伴随症状。睡前2小时限制饮水量,避免酒精和利尿类食物。尝试左侧卧位减少膀胱压迫,使用隔音耳塞阻断如厕心理暗示。若每周夜尿超过3次或出现血尿、发热等症状,需及时进行尿常规、泌尿系超声等检查。长期症状未改善者可考虑膀胱镜检查或尿流动力学评估,明确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 颜克强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