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人民医院

新生儿科 (共4位医生)

科室简介
海南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成立于1995年底,是我省成立最早的新生儿科,是海南省新生儿转运抢救中心。新生儿科技术力量雄厚,医疗护理技术精湛,环境清洁美观,消毒隔离措施完善,设备齐全先进。尤其是1998年被评为“海南省优势专科”以后,各方面发展更为迅速;采取了与国内先进接轨的管理模式,科室的运作由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系统、新生儿病房、出院后随访和康复治疗三大部份组成。病房内设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病房、普通病房、康复病房、隔离病房;配备严格消毒的配奶室、沐浴室、和新生儿实验室;全病区实行封闭式恒温管理。现有医护人员45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13人,专业医师、护理人员 21人;医师中具有硕士学位者3人、在读硕士4人;有2人曾先后到美国、日本等地专业培训学习;系目前省内同专业配备医护人员数最多的专业科室。专业技术队伍中有担任中华医学会海南围产医学会主任委员、常委等职务;承担省科技厅、卫生厅科研立项资助课题项目等共4项,获科研进步奖一项;是一个集临床医疗、科研、培训为一体的综合体系。
  新生儿科配备有价值数百万元的各种临床诊疗设备,拥有进口高级新生儿专用常频+高频呼吸机、进口和国产婴儿培养箱、无创多功能监护仪、多功能抢救台、可移动X光摄片机、新生儿听力筛查仪,以及微量血气、血生化、血糖、血胆红素监测仪等;还配备有新生儿转运系统,可提供重症新生儿转运服务,为省内危重新生儿转运和抢救创造了条件。
  新生儿科经过十余年的锐意进取,注重研究国内外新生儿疾病诊治的发展动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业务,加强对新生儿疑难及危重病的研究,制定新生儿常见病、疑难病的医疗和护理技术常规。在省内率先开展的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高频振荡通气、支气管肺灌洗术、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无创CPAP,外周动静脉同步全换血术、中心静脉插管术,胃肠道外全静脉营养、危重新生儿转运、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床边头颅、心脏等超声检查、床边X线检查、多项生理功能监测等项目在新生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效,部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我科近年来平均每年收治危重新生儿1500人,平均每年从各市县转运危重新生儿约800人次,病床使用率保持在100%以上,治愈率达90%。新技术、新知识的不断开展与创新,使我科在省内能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和危重新生儿的救治与管理建立起一套完整方案,医疗工作的目标已由单一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提升到在降低病死率的基础上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致残率、提高患儿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对出院病人建立随访制度,同时加强与产科、儿外科、眼科、小儿康复科密切合作,为每位高危新生儿提供从出生到康复的全方位服务。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肝胆外科成功切除巨大腹膜后肿块

5月4日,医院院长李灼日博士同胆胰外科邢贻雷主任医师、欧阳碧山主任医师为一个诊断为腹膜后肿块的患者实施了后腹膜巨大肿块切除术。术中完整切除2个,大小分别为33*20*15厘米和15*15*15厘米包膜完整肿块,手术出血约400毫升,历时2小时45分钟,患者正在恢复当中。 患者王某,48岁女性,“右上腹隐痛2月余”4月11日入院,术前检查发现腹膜后肿块占满整个右侧腹腔,前壁位于腹壁下,后壁位于腰背后竖直肌前方,上界位于肝下缘,下界深入盆腔。整个右侧腹腔器官解剖均发生变异,如右肾、右输尿管、肠管和胰头等器官、组织均被肿块推挤到左侧。术前肾上腺相关的内分泌检查均未见异常,术前监测血压、电解质亦正常。经麻醉科、内分泌科和泌尿外科会诊,全科讨论后决定给予患者剖腹探查。 李灼日院长介绍,该患者手术难度在于肿块巨大,肿块周围的正常解剖结构发生变异,肿块邻近并压迫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右髂总动脉。另外,术前无法评估肿块是否恶变及有无侵犯周围器官,术中是否需要联合脏器切除,手术不确定性因素很多。 腹膜后实性肿块恶变的可能性大,据文献报道约占60-80%,常见者有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神经纤维肉瘤、恶性淋巴瘤等;腹膜后良性肿瘤中以脂肪瘤、纤维瘤、畸胎瘤等为常见。腹膜后肿块位置深,早期多无症状,当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后,可压迫周围神经末梢出现腰背部、腹部等疼痛或压迫周围脏器引起恶心、呕吐或尿急尿频尿痛,排尿困难等相关症状被首先发现,肿块多偏一侧。恶性程度高的患者还出现消瘦、乏力、食欲减退或体重下降等症状,少数有内分泌功能的肿瘤还出现血压、血电解质、尿电解质或体形异常变化。术前一般确诊来源为此部位,如无禁忌症,均建议积极剖腹探查,尽可能根治性切除。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