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人民医院

放射科 (共14位医生)

科室简介

创建于1951年的海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发展成为全省规模最大、技术力量雄厚、诊疗设备先进、综合实力最强的医学影像诊断和治疗中心。

技术力量雄厚:目前科室的专业设置、人员年龄结构合理,是一支朝气蓬勃、团结协作的高素质团队。现有正式员工84人,其中高级职称24人(主任医师/技师8人,副主任医师/技师13人,副主任护师2人,高级工程师1人),博士、硕士13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人,2人入选海南省“515人才梯队”。现医技人员分为头颈、心胸、腹部、骨肌、介入和影像技术等6个亚专业学组,每个学组都有2~3名以上高级职称专家进行技术把关,以确保医疗质量。

诊疗设备先进:1989年引进我省第一台CT机,1992年引进我省第一台超导磁共振(MRI),2010年购置最先进的256层CT,2012年又引进了高端3T磁共振。目前科室有磁共振机2台,螺旋CT机4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2台,平板数字胃肠机和数字化乳腺机各1台,以及CR、DR机多台,设备总值1亿多元。

学术地位较高:放射科是省医院重点发展学科,是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南省医学会放射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南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会长单位。还有多人担任中华放射学杂志等多种专业期刊的编委,同时担任中华医学科技奖、省高级职称、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评审专家、海南省及海口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等工作。

医疗特色明显:1、疑难疾病影像诊断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和国内先进水平:放射科年工作量四十万人次和部位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管理规范,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同类医院,已成为省内疑难危重症疾病的影像诊断中心和会诊中心,常年承担省、厅级领导干部的影像学体检任务和省公安系统相关案件的医学影像鉴定工作。2、开展多项新技术提高诊断水平:近几年来先后开展了磁共振波谱(MRS)、扩散张量成像(DTI)、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等十多项新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解决了临床急需解决的一些难题,取得明显社会、经济效益,为大病、疑难病诊治不出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3,介入治疗处于省内领先水平:科室有专门的介入病房,所开展的介入诊疗项目涉及人体各系统,在肿瘤介入治疗,例如妇科肿瘤、鼻咽癌放疗后大出血等疑难危重患者的介入治疗方面形成特色。

科研成果累累: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精神影像学和分子影像学,近5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的科研课题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承担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1项,省卫生厅基金7项,在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3部。

科主任:李建军,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影像中心主任兼放射科主任,教研室主任。海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社会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磁共振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委员,海南省医学会放射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南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会长。擅长CT、磁共振疑难病例的诊断。2012年被推荐为“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医学专家:主任医师:吴宁(科副主任,介入治疗)、刘光洪(科副主任,CT诊断)、陈洋(科副主任,普放诊断)、李岩(CT、MRI诊断)、邢增宝(普放、CT诊断)、陈文清(普放、CT诊断);副主任医师:陈峰(科副主任,CT、MRI诊断)、陈旺生(教研室副主任,CT、MRI诊断);主任技师:赵应满(CT、MRI技术)。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肝胆外科成功切除巨大腹膜后肿块

5月4日,医院院长李灼日博士同胆胰外科邢贻雷主任医师、欧阳碧山主任医师为一个诊断为腹膜后肿块的患者实施了后腹膜巨大肿块切除术。术中完整切除2个,大小分别为33*20*15厘米和15*15*15厘米包膜完整肿块,手术出血约400毫升,历时2小时45分钟,患者正在恢复当中。 患者王某,48岁女性,“右上腹隐痛2月余”4月11日入院,术前检查发现腹膜后肿块占满整个右侧腹腔,前壁位于腹壁下,后壁位于腰背后竖直肌前方,上界位于肝下缘,下界深入盆腔。整个右侧腹腔器官解剖均发生变异,如右肾、右输尿管、肠管和胰头等器官、组织均被肿块推挤到左侧。术前肾上腺相关的内分泌检查均未见异常,术前监测血压、电解质亦正常。经麻醉科、内分泌科和泌尿外科会诊,全科讨论后决定给予患者剖腹探查。 李灼日院长介绍,该患者手术难度在于肿块巨大,肿块周围的正常解剖结构发生变异,肿块邻近并压迫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右髂总动脉。另外,术前无法评估肿块是否恶变及有无侵犯周围器官,术中是否需要联合脏器切除,手术不确定性因素很多。 腹膜后实性肿块恶变的可能性大,据文献报道约占60-80%,常见者有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神经纤维肉瘤、恶性淋巴瘤等;腹膜后良性肿瘤中以脂肪瘤、纤维瘤、畸胎瘤等为常见。腹膜后肿块位置深,早期多无症状,当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后,可压迫周围神经末梢出现腰背部、腹部等疼痛或压迫周围脏器引起恶心、呕吐或尿急尿频尿痛,排尿困难等相关症状被首先发现,肿块多偏一侧。恶性程度高的患者还出现消瘦、乏力、食欲减退或体重下降等症状,少数有内分泌功能的肿瘤还出现血压、血电解质、尿电解质或体形异常变化。术前一般确诊来源为此部位,如无禁忌症,均建议积极剖腹探查,尽可能根治性切除。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做人流的过程步骤
张向宁
回答: 人工流产手术过程主要包括术前检查、手术操作和术后观察三个阶段。人工流产需在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操作,主要步骤有术前评估、麻醉准备、宫颈扩张、妊娠组织清除、术后监测等。 1、术前评估 术前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B超等检查确认孕周及排除禁忌证。医生会询问病史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评估适合的手术方式。妊娠49天内可选择药物流产,10周内多采用负压吸引术,超过10周可能需要钳刮术。术前8小时需禁食禁水,避免麻醉风险。 2、麻醉准备 静脉麻醉是常见选择,需麻醉师评估心肺功能后实施。局部麻醉适用于宫颈阻滞,可配合镇痛药物使用。麻醉起效后开始消毒铺巾,体位取膀胱截石位。麻醉过程中需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等生命体征。 3、宫颈扩张 使用宫颈扩张棒逐步扩张宫颈管至合适宽度,过程中可能引起轻微痉挛性疼痛。对于初产妇或宫颈条件较差者,术前可能需使用米索前列醇等药物软化宫颈。扩张程度需与妊娠周数匹配,避免宫颈损伤或子宫穿孔。 4、组织清除 负压吸引术通过金属吸管连接负压装置清除妊娠组织,术中需确认宫腔线清晰。钳刮术需用卵圆钳夹取胎盘及胚胎组织,最后用刮匙搔刮宫腔。手术时间通常5-15分钟,术中出血量多在50毫升以内。医生会检查清除组织的完整性,必要时送病理检查。 5、术后监测 术后需在观察室卧床休息1-2小时,监测阴道出血和腹痛情况。医护人员会指导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头孢克肟分散片;使用益母草颗粒促进子宫收缩;必要时开具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离院前需确认无大出血、严重腹痛等异常症状。 术后1个月内禁止盆浴和性生活,保持会阴清洁干燥。每日观察出血量,若超过月经量或持续10天以上需复诊。建议休息2周,避免重体力劳动,加强营养摄入如瘦肉、鸡蛋等优质蛋白。术后2周需复查B超确认宫腔无残留,月经恢复前需严格避孕。出现发热、剧烈腹痛、异常分泌物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心理疏导很重要,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缓解焦虑情绪。 张向宁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