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人民医院

肿瘤内科 (共6位医生)

科室简介
海南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是海南省最早成立的化疗专科之一,始建于1993年,在省内率先进行恶性肿瘤的专科化学治疗。肿瘤内科是海南省医药卫生优势专科,1997年被评为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单位,多次被评为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在治疗肿瘤的特色专科领域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自1993年率先在省内开展和推广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对晚期癌症疼痛患者的“三阶梯止痛”治疗,摸索出一套安全、有效、经济、不成瘾的治疗方法。在对恶性淋巴瘤、综合治疗小细胞肺癌及乳腺癌的术后化疗、内分泌治疗及胃肠道肿瘤的综合治疗方面,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率先在省内开展使用抗癌新药异环磷酰胺为主的联合化疗及诺维本为主的各种联合化疗,提高了恶性淋巴瘤、小细胞肺癌、乳腺癌、鼻咽癌的治愈率,且摸索出海南省肿瘤病人的耐受剂量及副作用的防治,居省内领先水平。采用新的生物制剂腔内注射治疗癌性胸腹水,为治疗癌性胸腹水提供了安全而又有效的治疗方法,延长了患者生存期,提高了生活质量,处于省内领先水平。目前在恶性实体瘤的规范化化疗(根治性化疗、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解救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靶向治疗、介入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新技术和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罕见、疑难、复发肿瘤逐步达到个体化治疗水平。
  肿瘤内科自1997年起坚持组织癌症病人开展科学的康复锻炼活动,并成立海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康复委员会,结束海南省无癌症康复组织的历史。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严格执行化疗常规,探索出化疗引起的静脉炎和其他副反应专科治疗方法。
  学科建立以来获得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资助共4项,其中课题:子宫颈癌细胞周期调控的研究,2007.2获得海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海南省恶性淋巴瘤发病因素调查与实验研究,2009.12获得海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生长激素及联合化疗对结肠癌细胞及荷瘤裸鼠影响的试验研究,2010.6已通过成果验收。探讨溶肉瘤单纯疱疹病毒转染抑癌基因p14ARF治疗乳腺癌的价值及CyclinB1在鉴别良恶性淋巴结肿大中的价值的研究在进行中。海南省卫生厅基金课题资助5项,其中卫生厅重点课题1项。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 2篇,中华牌杂志1篇,国家级20篇。近年来开展多项省级学术活动,如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现状及展望、肺癌综合治疗新进展等。积极开展各类新技术新项目,如赫赛汀在乳腺癌中的治疗,美罗华治疗CD20+淋巴瘤,吉非替尼、厄洛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在大肠癌中的应用,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癌,格列卫治疗胃肠间质瘤等;氟尿嘧啶持续泵入化疗,心脏射血分数监测在保障安全应用阿霉素化疗药物中的价值,恶性肿瘤的时辰化疗,丹参注射液联合化学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节拍化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PICC管原位置换术在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维持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等等。均处于省内领先水平,个别技术及方法在下级医院已得到广泛推广。负责本科及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学工作,共招收硕士生14人,已有12人获硕士学位,另3人在做课题。我科还承担海南省厅领导的保健任务。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肝胆外科成功切除巨大腹膜后肿块

5月4日,医院院长李灼日博士同胆胰外科邢贻雷主任医师、欧阳碧山主任医师为一个诊断为腹膜后肿块的患者实施了后腹膜巨大肿块切除术。术中完整切除2个,大小分别为33*20*15厘米和15*15*15厘米包膜完整肿块,手术出血约400毫升,历时2小时45分钟,患者正在恢复当中。 患者王某,48岁女性,“右上腹隐痛2月余”4月11日入院,术前检查发现腹膜后肿块占满整个右侧腹腔,前壁位于腹壁下,后壁位于腰背后竖直肌前方,上界位于肝下缘,下界深入盆腔。整个右侧腹腔器官解剖均发生变异,如右肾、右输尿管、肠管和胰头等器官、组织均被肿块推挤到左侧。术前肾上腺相关的内分泌检查均未见异常,术前监测血压、电解质亦正常。经麻醉科、内分泌科和泌尿外科会诊,全科讨论后决定给予患者剖腹探查。 李灼日院长介绍,该患者手术难度在于肿块巨大,肿块周围的正常解剖结构发生变异,肿块邻近并压迫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右髂总动脉。另外,术前无法评估肿块是否恶变及有无侵犯周围器官,术中是否需要联合脏器切除,手术不确定性因素很多。 腹膜后实性肿块恶变的可能性大,据文献报道约占60-80%,常见者有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神经纤维肉瘤、恶性淋巴瘤等;腹膜后良性肿瘤中以脂肪瘤、纤维瘤、畸胎瘤等为常见。腹膜后肿块位置深,早期多无症状,当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后,可压迫周围神经末梢出现腰背部、腹部等疼痛或压迫周围脏器引起恶心、呕吐或尿急尿频尿痛,排尿困难等相关症状被首先发现,肿块多偏一侧。恶性程度高的患者还出现消瘦、乏力、食欲减退或体重下降等症状,少数有内分泌功能的肿瘤还出现血压、血电解质、尿电解质或体形异常变化。术前一般确诊来源为此部位,如无禁忌症,均建议积极剖腹探查,尽可能根治性切除。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长期大便次数多不成形的原因
陈勇
回答: 长期大便次数多不成形可能与饮食不当、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肠炎、乳糖不耐受等因素有关。该症状通常表现为排便频率增加、粪便质地稀软,部分患者可能伴随腹痛、腹胀等不适。 1、饮食不当 长期摄入高脂肪、高糖或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影响肠道正常功能。过量食用生冷食物或酒精会刺激肠黏膜,导致肠道蠕动加快。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可能减少粪便成形度。调整饮食结构有助于改善症状,建议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的摄入。 2、胃肠功能紊乱 精神压力过大或作息不规律可能引发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肠道菌群失衡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这类情况通常表现为间歇性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补充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可能帮助恢复菌群平衡。 3、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功能性肠道疾病,可能与内脏高敏感性有关。患者常见饭后立即排便的急迫感,粪便中可见黏液但无脓血。症状常因情绪紧张加重,可遵医嘱使用匹维溴铵片或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调节肠道功能。 4、慢性肠炎 慢性肠炎多由感染性肠炎未彻底治愈发展而来,肠道黏膜存在持续性炎症。患者除腹泻外可能出现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需通过美沙拉嗪肠溶片或柳氮磺吡啶肠溶片进行抗炎治疗。 5、乳糖不耐受 先天性或继发性乳糖酶缺乏会导致乳糖消化障碍。摄入奶制品后出现腹胀、肠鸣音亢进伴水样便。进行氢呼气试验可明确诊断,治疗需避免含乳糖食品或提前服用乳糖酶制剂。 建议记录每日饮食与排便情况,避免摄入已知的敏感食物。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肠道功能。若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体重下降、血便等警示症状,应及时进行肠镜与粪便常规检查。注意补充水分与电解质,预防腹泻导致的脱水现象。 陈勇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