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脊柱外科 (共12位医生)

科室简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成立于 2001年,系中国较早成立的几家专门从事脊柱疾病治疗的专业科室之一。科室自建立之初在刘海鹰主任的带领之下一直良性健康发展,目前具有脊柱外科床位42张,年脊柱手术逾800例,其中颈椎手术300例,腰椎400例,脊柱侧弯及椎间盘镜手术约100例。秉承着严谨奉献、  奋斗不息的精神,该院脊柱外科在刘海鹰主任的带领下,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各类脊柱手术技术,在随后的近15年时间里,更是勇于开拓创新、积极反思,在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脊柱退变性及特发性侧弯、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椎板成形、上颈椎颈枕融合、各类脊柱微创技术(椎间盘镜、小切口腰椎后路手术及微创下椎体成形术)等手术技术深入钻研,并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杂志《Spine》、《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等发表论著多篇,编著出版《脊柱内固定学》、《中华骨科治疗学》、《小儿矫形外科图谱》、《骨科临床特殊病历大讨论——脊柱外科分册》,《实用颈椎外科学》等多部专业论著。
  目前科室共有床位42张,医生11名,护士18名,其中教授3名,主治医生4名。在读研究生5名,硕士3名,博士2名。每年完成各类脊柱手术800余例。收治病种包括:各型颈椎病、寰枢椎病变、胸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源性腰痛、脊柱侧弯、脊柱骨折、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畸形、脊柱手术失败综合症、脊髓损伤等。学科带头人刘海鹰主任,从事骨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在脊柱疾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累计已完成脊柱手术逾6000例,并且无一例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该科护士长多年来钻研脊柱外科护理相关理论,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护士长的带领及教导下,该科室培养出一支素质过硬、专业理论扎实、待病患如家人般温暖的专业护理团队。在汶川地震期间,该科室的白衣天使们更是不畏个人得失,远赴抗震救灾第一线,践行了救死扶伤、舍己为人的希波克拉底精神。目前,脊柱外科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刘海鹰主任的领导下,全科同志同舟共济,奋力拼搏,已成为国内仅有的几家专门从事脊柱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的重点学科之一。
  针对脊柱外科高风险、高手术并发症的特点该科制定了严格而详尽的围手术期诊治流程,比对卫生部相关疾病诊治规范制定了严格的术前检查、多科室风险评估、个性化手术方案研讨制定、严密术后护理及康复的一系列手术治疗流程,最大程度的降低手术相关风险,确保手术疗效。为了降低神经系统并发症,该科室引进了美国NATUS集团的Protektor型神经术中监护仪,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术中神经监护设备。该监护仪能在术中同时对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肌电图等多项神经系统功能指标进行监护,能有效的降低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该科室也是北京地区率先开展此项目的专业科室之一。术中CT、光纤冷光源头灯、高速微型磨钻及显微外科器械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颈椎、胸椎、腰椎及脊髓畸形、脑性瘫痪手术的精细度,从而降低了手术中神经、脊髓损伤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近年来,更是积极开展各类脊柱微创技术并予以完善,目前可以在微创下完成颈椎前路手术、胸椎胸腔镜辅助下复杂手术、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微创成形术等一系列复杂脊柱手术。
  该科室通过与德国脊柱外科中心合作,在国内建立了第一所中德脊柱外科合作中心,连续多年外派中层医生出国访问交流,吸收国外先进的诊治理念,学习国际先进的手术技术,并且首先在国内予以展开相关技术的科研攻关。在2012年以及2013年,该科室联合兄弟单位更是与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联合举办了北大哈佛学术交流会议,深入的交流了目前脊柱外科专业领域较为关注的手术规范、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相关手术技术,对我国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规范的制定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并最终由该科室刘海鹰主任整理、归纳、结合自身经验完成了国内的第一份《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规范》,该规范已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
  该科室热心参与慈善事业,科室主任刘海鹰教授更是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成立了“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并连续三年被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开展脊柱贫病救助国家级公益示范项目,基金会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促进全民健康发展”为宗旨,救助西部及欠发达地区脊柱贫病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特色诊疗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手术、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或后纵韧带钙化的颈后路椎板开门成形术、上颈椎颈枕融合、脊柱结核、脊柱侧弯、腰椎人工间盘置换手术、各类脊柱微创技术(微创椎间盘镜、小切口腰椎后路手术、微创下椎体成形术及胸腔镜下胸椎复杂手术)及重度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治疗
  教学科研
  该科室目前承担北京市科委《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规范》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脊髓损伤科研项目及多项脊柱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在国内外重点杂志发表论著60余篇,更是在国际著名杂志《Spine》发表论著。刘海鹰主任,作为博士导师已为我国骨科界培养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7人。该科室承担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生实习及见习带教任务多年,是青年医师人才成长的摇篮。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焦虑症是老年痴呆症前兆吗?
邵自强
回答: 焦虑症不一定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但长期未干预的焦虑可能增加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老年痴呆症通常由神经退行性变、脑血管病变等因素引起,而焦虑症多与心理压力、遗传或环境刺激相关。两者在部分症状上可能重叠,但发病机制和核心表现存在差异。 焦虑症患者可能出现持续紧张、过度担忧等情绪症状,部分人伴随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力暂时性减退,这与压力激素水平升高有关。但这类认知变化通常是可逆的,通过心理治疗、规律运动或药物干预可显著改善。老年痴呆症的认知衰退则呈进行性加重,早期以近事遗忘、定向障碍为主,后期伴随人格改变和生活能力丧失,与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等病理改变直接相关。 少数研究提示,中重度焦虑若持续5年以上,可能通过慢性炎症反应或海马体萎缩间接影响认知功能。这类人群出现轻度认知障碍的概率略高于普通人群,但转化为老年痴呆症的比例仍较低。临床更需警惕的是抑郁症状,其与老年痴呆症的相关性较焦虑更明确。 建议中老年焦虑患者定期进行认知功能筛查,保持社交活动和脑力锻炼。均衡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有助于维持大脑健康。若出现持续记忆减退或执行功能下降,应及时到神经内科或精神科进行鉴别诊断。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