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纪坛医院

消化内科 (共10位医生)

科室简介

消化内科始建于1939年,在老一辈知名专家的带领下,历经近60年的努力,培养并建立了一支技艺精湛,作风优良的专业队伍,形成了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学科。消化内科现由门诊、病房和内镜诊疗中心三部分组成。门诊每天上下午均有专业门诊和专家门诊为病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医疗管理中严格执行各项核心制度,对住院病人提供正规、合理的检查及治疗。在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癌、消化性溃疡、胃癌、结肠癌、胆道疾病、急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等常见病及消化系统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肝硬化治疗方面,顽固性腹水浓缩回输、上消化道出血、人工肝支持等方面具有特色。

消化内科医护人员注重学习,科室进行每周一次病历讨论和读书报告会,通过学习,掌握消化科常见疾病及疑难疾病的诊断思路及治疗进展。消化内科内镜诊疗中心拥有数套电子内镜检查及治疗系统。在内镜检查方面,拥有一整套规范的内镜检查标准,并开展了色素内镜检查,提高了对早期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率先开展无痛内镜检查技术,减少病人检查的痛苦。在治疗内镜方面,开展了食道贲门良恶性狭窄扩张术及支架置放术、内镜下钳夹止血治疗术、消化道息肉电切术、黏膜切除术、内镜下注射止血、逆行胰胆管造影、乳头肌切开、胆道支架置入术等国内外先进的治疗技术,尤其是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注射、套扎治疗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此外,还与干部医疗科消化专业组联合进行胃肠动力检测,开展24小时胃食管pH监测,食管及结肠测压等检查,为胃肠动力性疾病的诊治提供客观依据。

消化内科教学:消化科承担着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东南大学医学部的临床教学工作,以及多家基层医院临床医师进修指导工作。2004年被首批评为北京市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以来,承担了来自其它医院的内科及消化专业住院医师的培训。2009年通过“卫生部内镜培训基地”的评审,承担了对年轻医师及外院进修医师的临床内镜培训工作。

消化内科科研:注重科学研究,历年来,承担多项院内外科研课题。著有专著《肝硬化》、《消化系统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自我防治》,参加编写《胃肠病临床药理学》、《现代内科学》、《消化内镜学》、《胃肠病学》、《溃疡病》等书籍,每年发表论文近20篇。专业特色如下:

食道贲门良恶性狭窄扩张术及支架置放术

食管酸碱烧伤、炎症、动力障碍(贲门失迟缓症)、手术(吻合口狭窄)及食管癌等均可导致食管狭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进食困难,重者不能进水,营养障碍。通过气囊、探条扩张器扩张或放置金属支架治疗,可使狭窄解除,进食困难缓解。

内镜下钳夹止血治疗术

金属夹子钳夹出血血管,起到机械压迫止血及缝合作用,数日后脱落,有血凝块形成,而达到止血的目的。该方法几乎没有穿孔的危险性,特别是在重复治疗时,而且费用不高。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剂及组织胶注射术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反复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很高。对这种危重症的治疗,临床长期以来依赖三腔管压迫治疗,尽管这种传统方法疗效肯定,但患者痛苦大,近期易发生再出血。近年来,经内镜注射硬化剂、组织胶及皮圈套扎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均获已得满意的疗效,同时,这几种方法的联合应用更可以有效的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和食管静脉曲张的复发率,缩短治疗时程。

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

随着内镜诊断技术的发展,已使消化道表浅、微小肿瘤的检出成为可能。早期肿瘤绝大多数病变并没有癌的转移,对这些局限性肿瘤用内镜进行局部处理可获得治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作为消化道肿瘤内镜治疗的重要进展,由于方法简便、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在日本已成为消化道早期黏膜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及治疗

是将内镜插至十二指肠降段,找到十二指肠乳头以后,由内镜活检孔插入造影管至乳头开口部,注入造影剂,作胆胰管X线造影、胆汁细菌学和细胞学、胆道压力及乳头括约肌功能测定等检查。此外,可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胰管碎石取石术、胆胰管内支架安置引流术、鼻胆管引流术及胆道蛔虫取出术等治疗。疑为胆胰疾病者均属适应证。

内镜色素染色技术

目前的常规电子内镜检查对绝大部分消化道病变都能作出准确的诊断,但对一些微小病变,仍不易察觉,容易造成漏诊。色素内镜检查是将内镜检查与粘膜染色方法结合的一种内镜检查方法,可以发现食管、胃、结直肠粘膜仅数毫米的微小病变,大大提高了早期癌的诊断率。色素内镜不仅可有效地筛检早期癌,尚可观察癌肿病灶浸润范围及深度,有助于决定手术方式及手术范围。

无痛肠镜检查

可以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提高对检查的耐受性;患者对整个检查过程无记忆、无痛苦感觉;同时胃肠蠕动减少,便于发现微细病变,也减少了患者因痛苦而不自觉躁动引起的机械性损伤的发生。无痛内镜与普通内镜有所不同,凡急性消化道出血、严重鼾症及严重肠粘连者,均属检查的禁忌证。完成无痛内镜检查之后,患者应完全清醒后在亲属陪伴下方可回家,24小时内不宜驾车、从事机械性作业及需要计算、逻辑分析的工作。

经鼻胃镜

经鼻胃镜的特点是,直径很细且非常柔软。通过鼻腔进入消化道,减少了对咽喉部的刺激,对胃壁的牵拉作用也很弱,可大大减轻患者在做胃镜检查时的不适与痛苦感。充分的鼻粘膜麻醉可以使患者感觉不到鼻腔的不适感。可以说,经鼻胃镜检查技术是接近于无痛胃镜检查的“舒适胃镜”检查技术。患者在接受检查的过程中可以与医师进行交谈,使检查过程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

13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1983年Marshall和Warren发现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为此二人还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幽门螺杆菌是许多慢性胃病发生发展中一个重要致病因子。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粘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密切相关。13C-呼气试验能够准确、无创、安全、便捷地检测出幽门螺杆菌,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超声内镜

超声内镜(EUS)是将超声探头在内镜直视下到达靶器官进行近距离探查,从而避免了体表超声探查时遇空气等干扰的缺陷,此时靶器官的图像与结构更为清晰。EUS自1980年首次应用于临床,近20年来,随着器械的进步,目前已成为与CT、MRI同等重要的影像诊断工具。

内镜窄带成像术

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是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它是利用滤光器过滤掉内镜光源所发出的红蓝绿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用于诊断消化道各种疾病。NBI技术主要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精确观察消化道黏膜上皮形态,如上皮腺凹结构,还可以观察上皮血管网的形态。这种新技术能够更好地帮助内镜医生区分胃肠道上皮,如Barrett食管中的肠化生上皮,胃肠道炎症中血管形态的改变,以及胃肠道早期肿瘤腺凹不规则改变,从而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率。

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窥镜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胃肠道检查工具,是可以吞服的“数码相机”。患者通过口服一个类似感冒胶囊的装置,就可以通过内置摄像头,不停地在食道、胃、十二指肠、结肠内拍照,胶囊内镜可以工作8小时,共可以拍摄约6万余张照片,这些照片通过贴在患者体表的数据接收装置导出到电脑,医生可以根据这些资料,对患者的肠道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

高分辨率胃肠动力学检测

消化内科引进的美国SSI固态高分辨率胃肠动力检查系统具有获取数据精准、全面、直观及患者耐受性良好等优势,极大提高了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和功能性胃肠疾病的诊断水平及疗效评估能力 。

消化内科拥有先进的电子内窥镜检查处理系统,包括电子胃镜、电子肠镜、电子十二指肠镜、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机,床边心电监护仪等现代化的医疗设备。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产科成功为KT综合征产妇行剖宫产术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周围血管疾患,KT综合征合并妊娠相对来讲案例少,病情较严重,它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病因不详的、复杂的脉管畸形。其临床特征为静脉-毛细血管畸形、骨和软组织肥大、非典型性侧支静脉曲张。 产妇30岁,自幼左下肢静脉曲张,双侧不对称,近两个月左下肢增粗明显,无腹痛及阴道出血等症状,于8月5日孕37+3周,因左下肢静脉曲张伴盆腔血管异常,由大兴某医院转入我院进一步检查。现孕40+3周,无产兆,要求终止妊娠,于8月25日收入我院。 8月25日开始给予引产,26日患者产程进展迟缓,宫口开大3cm无进展,活跃期停滞。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待病情及手术指征,患者病情较重,此病例罕见,结合全科讨论制定预案,患者及家属表示理解,同意剖宫产并签字。 产妇病情较危重,盆腔血管畸形,若稍有不慎容易产时、产后发生大出血,据同类病例文献报道,出血约有6000ml。术前制定充分预案,以防出血。联合血管外科,罗小云主任保驾护航,于莎莎主任娴熟的手术操作,赵斌江主任亲自进行手术麻醉,在多名医生的努力下共同完成手术,于8月26日在腰麻下行剖宫产术。 手术中,大家小心翼翼,开腹探查,逐层切开皮肤,可见壁层腹膜怒张突起的血管瘤,且出血点此起彼伏延绵不断,子宫下段表面布满曲张放射状血管。术中小心谨慎,于17:28顺利剖娩一男婴,体重2420g。术中出血共计约300ml,术后产妇情况较好。 该患者深静脉栓塞、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高,而妊娠期特有的生理变化可加重该病的症状,特别是静脉栓塞和出血的危险性增加,因此不建议此类疾病患者妊娠。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