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中医院

肛肠科 (共1位医生)

科室简介

我院肛肠科建科历史悠久,现设有独立的肛肠科门诊及病区,共有医护人员10余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2人。肛肠疾病是中医传统优势病种,科室擅长运用多种中医手段并综合西医疗法治疗痔、肛裂、肛瘘、肛门瘙痒症、便秘、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等,科室与浙一医院、浙二医院、省肿瘤医院、省立同德医院相关科室密切联系,能开展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肠镜下微创治疗,近5年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克唑替尼耐药后的常见转移部位
何洁
回答: 克唑替尼耐药后常见转移部位主要有脑部、肝脏、骨骼、肾上腺和淋巴结。克唑替尼是一种用于治疗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耐药后肿瘤可能通过血行或淋巴途径转移至上述部位。 1、脑部 脑转移是克唑替尼耐药后较常见的转移部位,可能与血脑屏障保护作用减弱有关。肿瘤细胞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组织,形成单发或多发病灶。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无力或癫痫发作等症状。脑转移通常需要结合头颅磁共振成像确诊,治疗方式包括全脑放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或靶向药物调整。 2、肝脏 肝脏转移在克唑替尼耐药患者中发生率较高,这与肝脏血供丰富有关。肿瘤细胞经门静脉或肝动脉到达肝脏后形成转移灶,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右上腹疼痛或黄疸。诊断主要依靠腹部CT或磁共振检查,治疗选择包括局部消融、肝动脉化疗栓塞或更换靶向治疗方案。 3、骨骼 骨骼系统是克唑替尼耐药后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尤其好发于脊柱、骨盆和长骨。肿瘤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髓腔,破坏正常骨结构,引起骨痛、病理性骨折或高钙血症。骨扫描或PET-CT有助于早期发现骨转移,治疗手段包括双膦酸盐类药物、局部放疗或系统性治疗调整。 4、肾上腺 肾上腺转移在克唑替尼耐药患者中相对常见,可能与肾上腺血供丰富有关。肿瘤细胞经血液循环到达肾上腺皮质或髓质,通常无明显症状,较大病灶可能导致腰背部胀痛。腹部CT是检测肾上腺转移的主要方法,治疗方案取决于转移灶大小和数量,可选择手术切除或调整全身治疗方案。 5、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是克唑替尼耐药后的常见表现,主要通过淋巴道扩散。肿瘤细胞可转移至纵隔、锁骨上或腹腔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压迫邻近器官。CT或PET-CT有助于评估淋巴结转移范围,治疗方式包括局部放疗、系统性治疗调整或联合免疫治疗。 克唑替尼耐药患者应定期进行全身影像学评估,包括头颅、胸腹部和骨骼检查。日常生活中需保持均衡营养,适当进行低强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出现新发症状如持续头痛、骨痛或黄疸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转移部位和范围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可能包括更换靶向药物、联合局部治疗或多学科综合治疗。 何洁副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