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人民医院

心内科 (共14位医生)

科室简介

心内科集医疗、教学、科研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省市共建医学重点扶植学科及绍兴市临床重点学科,绍兴市重点创新领军团队。包括一个心内科病区、一个遥测病房和一个CCU病房。拥有一支高学历、高素质、充满活力的专业技术队伍,医务人员60人,其中在编临床医师23名,硕士以上研究生17名,教授及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5名,博导1名,硕导1名,有独立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
  心内科各亚专业学组开展了多项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起搏与电生理的临床工作、心肌病的基础和临床工作列省内先进。现已完成了 2项省部级课题、11项厅市级课题,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2项、厅市级科技卫生奖7项。现承担各类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市科研课题6项。每年发表论文10余篇,近5年已被SCI收录14篇,出版专著18部(医学专著6部、科普著作7部、医学人文著作5部)。4人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中国控烟协会、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等学术组织的青年委员、委员、常委等。
  心内科对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诊疗技术(包括介入技术)达省内同类医院先进水平,处于市内医院领先地位。
  心内科心脏病介入治疗:常规开展各类心脏起搏器(双腔、单腔起搏器)的安装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仪(AICD)植入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三腔起搏器(CRT)通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球囊扩张成形术(PBMV)、先天性心脏病肺瓣狭窄球囊扩张成形术(PBPV);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等)的封堵术;心室造影以及主动脉、肾动脉等选择性造影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有创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包括阵发性室上速、阵发性房速、特发性室速、阵发性局灶性心房颤动、频发的症状严重的室性早搏等);冠状动脉造影(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两种途径)、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植入术(PCI/PTCA+stent)、切割球囊术、冠状动脉旋磨术、支架内再狭窄放疗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冠脉内超声(IVUS)、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FFR)评估冠脉血管的病理和生理学功能,并指导PCI的开展;肥厚型梗阻性心脏病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多腔起搏治疗、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术。
  心内科开展全市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的调查研究和科普健康宣教,每周二晚(6:00-8:00)开设高血压门诊专家咨询热线电话(88229116),为绍兴地区老年慢性病的防治作出了贡献。
  心内科研究方向:一手抓介入技术,一手抓学术科研。在心内介入不断做精、做强、做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向“高、精、尖、细”方向发展,包括高质量起搏器(三腔起搏器、体内自动除颤仪)植入、房颤射频消融技术、冠脉介入技术精细化发展。深入发掘以“黄酒与动脉粥样硬化”为核心的动脉粥样硬化基础及临床研究以及心肌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沿海地区常吃海鲜 就不需要补碘了吗?

“小时候老听妈妈讲,碘盐一定要快起锅时才能放,不然碘就挥发了,没用了。过了十来年,怎么就变成了怕碘,恨不得它蒸发了……”一位市民的感慨,道出了当前不少人的困惑。 我们绍兴作为沿海地区,大家常吃富含碘的海产品,那还要不要接着补碘?日前,在全国第21个“防治碘缺乏病日”之际,绍兴市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陈巍主任医师应邀来到绍兴图书馆,为近100位热心市民作了一堂题为“碘缺乏与甲状腺疾病”专题讲座。 讲座中,陈医师运用典型的案例,从碘的重要性、碘缺乏病(idd)的含义、idd的危害及防治方法、如何正确选购和使用碘盐等方面,向市民作了详细讲解。陈医师指出,生活中补碘最好方法是食用碘盐。由于近年来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高发,使不少人有了“碘恐惧”。其实,广大市民对甲状腺结节应该有正确认识,因为该疾病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以及精神因素有关,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人群也属于高发人群。另外,眼下市民中存在较普遍的误区“沿海地区的人们常吃海产品,不需要补充碘盐”,这种认识也是不完全正确的。事实上,沿海地区也有部分人群饮食中缺碘,有些特定人群也需要加强补碘。 据了解,碘缺乏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已从一个疾病问题上升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专家提醒,购买碘盐时,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购买时要辨认清楚,须有包装和碘盐标志;平时要妥善保存碘盐,存放时间不宜过长。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应坚持食用碘盐,尤其是婴幼儿、青少年和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需人群,对碘的需要量大,必须食用碘盐以保证人体碘的适宜供给。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克唑替尼耐药后的常见转移部位
何洁
回答: 克唑替尼耐药后常见转移部位主要有脑部、肝脏、骨骼、肾上腺和淋巴结。克唑替尼是一种用于治疗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耐药后肿瘤可能通过血行或淋巴途径转移至上述部位。 1、脑部 脑转移是克唑替尼耐药后较常见的转移部位,可能与血脑屏障保护作用减弱有关。肿瘤细胞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组织,形成单发或多发病灶。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无力或癫痫发作等症状。脑转移通常需要结合头颅磁共振成像确诊,治疗方式包括全脑放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或靶向药物调整。 2、肝脏 肝脏转移在克唑替尼耐药患者中发生率较高,这与肝脏血供丰富有关。肿瘤细胞经门静脉或肝动脉到达肝脏后形成转移灶,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右上腹疼痛或黄疸。诊断主要依靠腹部CT或磁共振检查,治疗选择包括局部消融、肝动脉化疗栓塞或更换靶向治疗方案。 3、骨骼 骨骼系统是克唑替尼耐药后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尤其好发于脊柱、骨盆和长骨。肿瘤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髓腔,破坏正常骨结构,引起骨痛、病理性骨折或高钙血症。骨扫描或PET-CT有助于早期发现骨转移,治疗手段包括双膦酸盐类药物、局部放疗或系统性治疗调整。 4、肾上腺 肾上腺转移在克唑替尼耐药患者中相对常见,可能与肾上腺血供丰富有关。肿瘤细胞经血液循环到达肾上腺皮质或髓质,通常无明显症状,较大病灶可能导致腰背部胀痛。腹部CT是检测肾上腺转移的主要方法,治疗方案取决于转移灶大小和数量,可选择手术切除或调整全身治疗方案。 5、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是克唑替尼耐药后的常见表现,主要通过淋巴道扩散。肿瘤细胞可转移至纵隔、锁骨上或腹腔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压迫邻近器官。CT或PET-CT有助于评估淋巴结转移范围,治疗方式包括局部放疗、系统性治疗调整或联合免疫治疗。 克唑替尼耐药患者应定期进行全身影像学评估,包括头颅、胸腹部和骨骼检查。日常生活中需保持均衡营养,适当进行低强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出现新发症状如持续头痛、骨痛或黄疸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转移部位和范围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可能包括更换靶向药物、联合局部治疗或多学科综合治疗。 何洁副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